《南京照相馆》上映 6 天,票房像坐火箭似的冲破 7 亿,现在更是直奔 11 亿而去,妥妥的暑期档黑马。可就在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还没散去时,豆瓣上 1.2 万个一星差评已经铺天盖地砸了过来 —— 有人骂它 "消费苦难",有人喷它 "历史失真",最刺耳的是那句 "拿 30 万亡魂赚黑心钱"。
1937 年的南京城,年轻的邮差阿昌蹲在暗房里,红色的显影液在搪瓷盆里晃悠。他手里捏着的胶片上,是日军暴行的铁证。窗外传来枪响,他赶紧把胶片塞进墙缝,用石灰抹平 —— 这个虚构的角色,原型是当年冒死保存日军罪证的普通市民。人民日报说这处 "血色暗房" 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暗房里的显影液,其实是历史的显影剂"。可就这处被专家点赞的设计,却被网友喷 "太刻意"。
有人说它赢在角度刁钻 —— 没拍宏大的战争场面,反而聚焦照相馆里的小人物:会修相机的老板、爱唱戏的女演员、甚至还有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兵。就像人民日报说的,这些 "小角落" 里的人,反而织出了一张细密的历史网。我印象特深的是照相馆老板那个角色。城破的时候,他没想着逃命,反而把藏在地下室的孩子叫出来,用手绘的山河画卷当背景,拍了张全家福。镜头拉远了才看见,画里的万里河山,早被炮火炸得千疮百孔。这让我想起葛道荣老人的故事。南京大屠杀时他才 10 岁,眼睁睁看着叔父被日军拖走杀害。现在他把所有记忆写成了厚厚的 "传家宝",说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电影里那张全家福,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 "传家宝" 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