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流行的3大书体,尤数草书领域的高手,最是稀少,除了王献之、张旭和怀素,自唐朝之后,世人普遍认为,黄庭坚、王铎的水平,较高一些,除此之外,没有可圈可点的擅草者。
实际上,抛开偏见,元朝的草书巨匠,也有好几位,譬如其中一位,令“元书盟主”赵孟頫也自愧不如,此人就是鲜于枢,史籍记载,他的生性豪爽、正直。
因常与上司,争论是非对错,多次遭到贬谪,37岁之后,干脆放弃官职,定居杭州西湖,建造一座“困学宅”,整日闭门不出,钻研古人笔法。
其实元朝时期,引领“复古”风潮的人,并非赵孟頫,而是鲜于枢,他自幼师古,天资卓越,在野外见到,2人挽车泥淖中,悟透运笔的节奏、规律,初步掌握“悬腕法”,隐居之后,运用的更加娴熟,功力强悍。
赵孟頫见其草字,也自愧不如,直言:“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赵孟頫拼尽全力,也无法企及,足以见他的水平之高。
近期台北故宫展出一幅神帖,字字高妙,媲美唐人,它就是《草书册》,采用草书,抄写的3首诗歌,《襄阳歌》、《烟江叠嶂诗》和《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
柳贯曾说:“公毅然美大夫,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挥毫结字,奇态横生,势有不可遏者”,鲜于枢作书,同“张怀”一样,常在醉酒之后,用笔率意,字字豪放、潇洒,肌理醇厚,又不乏自然妙趣。
就像第一首诗歌,开篇采用小草,略显端庄,随着篇幅递进,大草逐渐增多,效仿怀素的笔意,融合“唐楷”提按和转折,可谓刚柔尽备,把篆籀的高级质感,和方折带来的立体美感,同时展现出来。
第二首的风格,与之相同,遒和圆劲,醇厚灵动通,篇行气连贯,第三首诗歌,写的偏为疏朗,较为开阔、奔肆,尤其是后面几行,视觉效果强烈,学习这样的字迹,一方面解决小草的连缀问题,
另一方面,明晰篆籀、方折铺毫的用笔手法,还能学会大草的创作方式,不夸张的说,鲜于枢就是书法界的又一“草圣”,他的《石鼓歌》曾在2004年,拍出4620万的高价。
藏在美国大都会馆的版本,外国人看了都竖大拇指,给出5亿的估值,此帖曾藏在《石渠宝笈》之中,字迹清晰,着墨生动,毫无漫漶,比之完备、精善,价值更高,可学到纯正技法,值得每个人临摹。
而今,我们对鲜于枢《草书册》,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原版原色,装裱精细,便于翻折、临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此帖极为高清,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所有字体的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