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42年账户仅11.5万,养老金高达5915元?奥秘在13年视同缴费
社保精算研究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工龄42年,个人账户仅11.5万元,却能领到5915元养老金,为啥?答案在13年的视同缴费年限里。
单看个人账户的钱数,的确是不多,才11万多,但是,算到最后,一点都没影响养老金的发挥,足足有5915元,可比想象中高多了。
这种情况主要是得益于13年多的视同缴费年限。大大提升了养老金的待遇。于是,问题来了,视同缴费造成的“坑”,是不是都得交社保的人来填?
网友们的争议来源主要是这里,因为视同缴费是13年压根就没有交过一分钱,等到退休的时候,全部计算工龄,对他而言,养老金大幅提升,对社保基金来说,这就是另外一份压力。
再看现在的退休人员,真正拿到5000元以上高养老金的人群,没有几个是自己实打实的缴费,全都是依赖着视同缴费才算的如此之高,所以,说他们沾了视同缴费的光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视同缴费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谁在填坑?一起来看看:
01,视同缴费年限就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变革的历程中出现的,因为不属于个人原因,所以,这部分的工龄是得到认可的。
一般来说,视同缴费包括几类人:第一,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且有认识档案可以证明连续工龄的,国有或者集体企业的正式职工。
第二类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在2014年10月并轨之前的工作年限;
第三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当年的下乡年限可以视同缴费,第四是部队当年专业到企业的军龄。
这些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需要人事档案的材料予以证明,一旦认定之后,养老金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原本视同缴费年限是为了弥补当年没交费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于是,多领了一笔过渡养老金。多领不要紧,关键这笔钱还很高!
02,大量的实践证明,视同缴费年限的含金量远远大于实际缴费年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保缴费基数都是一年跟着一年上涨的,要是追溯到1992年之前的事儿,即便是让他们缴费,根据当时的物价交的也不高。
但是,过渡养老金的计算公式设定跟基础养老金差不多,甚至过渡系数是1.4高于基础养老金1%,这就意味着同样是13年实际缴费和13年视同缴费,但是,后者计算出来的金额更高。
于是,网友们都表示,本来是给他们的补充,结果比踏踏实实缴费的更高了,而且退休后的钱都是从实际缴费中的数额支出来的,他们没交费反而领的更多,岂不是有个“坑”需要填补?
社保基金除了缴费的统筹账户,投资收益之外,还有财政收入,过渡养老金的支出就是从财政收入这块负担的,也算是填了这个“坑”。
03,过渡养老金显著高于个人账户养老金
就拿这位网友的例子来看,大家也可以看出,缴费了将近30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是远远低于过渡养老金的,所以,如果作为当年他们没有交社保的个人账户补充的话,这个数字显然是太高了,基本上是两倍。
13年的过渡养老金1682元,接近30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是830元。这么一看,有视同缴费的比实际缴费的可幸福多了。
大家怎么看?过渡养老金的事儿是不是当时设定的太高了?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