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程,从无坦途。我们时而顺风顺水,时而逆流艰难,坎坷挫折如同四季更迭,是生命无法回避的必然。
当挫折如潮水般涌来,我们该如何自处?
其实,先人们早已在诗词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八位文人在人生低谷时写下的经典诗词,探寻他们在困境中不屈的灵魂,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在扬州初逢。
二十三载流落于巴山楚水的蛮荒之地,刘禹锡尝尽了贬谪的酸楚与政治的冷落。这首诗正是他历经漫长放逐生涯后,对好友的肺腑之语。
他感慨世事沧桑,二十多年间自己恍如隔世,可他并未就此沉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千古名句展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尽管自己如沉舟、病树般落魄,但他看到的是周围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蓬勃景象,相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他仍要振作精神,重新出发。
这首诗,让我们明白,即便身处人生谷底,也不应放弃希望,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那些打不垮你的,终将让你看见更辽阔的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备受压抑,生活上也过得极为清苦,可谓是从云端跌落尘埃。
可他却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微笑前行。一次寻常的沙湖道中遇雨,同行之人皆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不惧风雨,悠然前行,并且写下了这首小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从容镇定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虽简陋,心中“轻胜马”,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笑对人生风雨的豪情与旷达。
”在他心中,风雨也好,天晴也罢,都已不再重要,他已达到了一种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首词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要保持从容淡定,以乐观的心态笑对风雨。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景祐年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春天,他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花时久雨》给他,欧阳修便写下了这首《戏答元珍》作为回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夷陵地处偏远,春天来得很晚,二月了还不见花开,欧阳修借此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寂。
他并没有一味地消沉,反而时刻抱有希望。“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千古名句。
在残雪压枝、冻雷轰鸣的恶劣环境中,桔子依然挂在枝头,竹笋也即将破土而出,这顽强的生命力让他看到了希望。
结尾“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更是饱含智慧的自宽自解:既曾领略过洛阳名园的姹紫嫣红,此刻山野之花虽迟开,又有何可嗟叹?
人生从不该被"标准时间"绑架,每朵花得花期不一样,不必去羡慕别人,你只要做好自己,静待属于自己的花期就好。
欧阳修的这份从容与自信,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侯蒙年轻时久困考场,还因长相不佳常遭人嘲笑。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有人把他的画像画在风筝上,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到后并未生气,写下了这首词自嘲。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表面写风筝借助风力飞上高空,实则暗喻自己虽身处困境,但只要抓住机会,就能一飞冲天。
下阙进一步描绘风筝高飞的情景,也象征着自己在困境中逐渐站稳脚跟,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即使经历风雨,最终也能迎来美好的结局。
结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更是睥睨天下的豪语。词人巧妙地将自身际遇与风筝形象融合,化屈辱为动力,将嘲笑视为托举自己高飞的“好风”。
这份身处底层却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与自信,以及化“劣势”为“优势”的非凡智慧,令人动容。
侯蒙的这首词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嘲笑,都要坚守自己的梦想。因为别人的嘴是用来议论的,你的人生是用来证明的。
【5】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本以为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因权贵的排挤和谗毁,仅一年多就被 “赐金放还”,逐出长安。这首《行路难》便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
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难以下咽。拔剑四顾,心绪茫然。李白在长安遭遇政治挫折,深感世路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形象地喻示了理想之路的重重险阻。
诗仙毕竟是诗仙,在极度的苦闷中,他并未沉沦。“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思绪瞬间由眼前的困顿飞升至对姜尚、伊尹两位古代贤臣得遇明主的向往。
他的豪情壮志从未被磨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自己的理想,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也要像李白一样,坚定信念,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6】
《种桃杏》
白居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此时的他,远离京城,身处偏远之地,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白居易认为,无论身处海角天涯,只要内心安宁,哪里都是家。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平静。
路途遥远,无人能念及故乡的曲调,时间久了,甚至想要忘记京城的繁华。这看似无奈的话语,实则蕴含着他对现实的接受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他决定在忠州安心度过这三年,种下杏树和桃树,等待它们开花结果。
白居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
真正的归属感,从来不是来自某个地方,而是来自内心的安定。当你专注于"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你会发现,哪里都能开出花来。
【7】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始终壮志难酬。他多次被贬,晚年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首《鹧鸪天》便是他在隐居生活中的作品。
既然政治上没有成就,那就在普通日子里找乐子。清晨起来煮茶,看茶叶在壶里打着旋儿;中午搬个小桌子在竹林里吃饭,听着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下午翻翻《黄庭经》,偶尔抬头看看远处的山,云卷云舒,人间那些烦恼,都和我没关系。“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他清醒地认识到命运的不公与英雄迟暮的无奈。可他我偏要在老去的时候,活得潇潇洒洒。
现在的我们总觉得"老了就该服老",可陆游用晚年的时光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枷锁,心态才是。
你要是觉得自己老了,那才是真的老了;你要是觉得自己还能发光,哪怕到了八十岁,也能活成一道光。
【8】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深秋,当时中国革命正处于艰难时期,毛泽东在政治上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加上身患重病的他离开红四军,来到了闽西上杭等地做地方上的工作。
恰逢重阳佳节,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采桑子?重阳》,一扫悲秋传统,充满了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而大自然却永恒不变,每年都有重阳节。今年的重阳,在战火纷飞的战地,那漫山遍野的黄花却显得格外芬芳。
秋风强劲,虽不像春光那般明媚,但在毛泽东眼中,却胜过春光,因为它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江天辽阔,万里霜寒,充满了力量。
这是对艰难困苦的蔑视,是对斗争生活的热爱,更是对革命前途的无限信心。于逆境中见壮美,于艰难中显豪情,将革命者的胸襟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世上的英雄主义,便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命真正的光芒,常在最深的谷底开始酝酿。
当你在人生低谷时,依然愿意弯下腰,把生活里的每一粒种子捡起来,种下去。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早已变成了你脚下的路;那些曾经以为熬不过去的夜,早已变成了你生命里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