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想去上学了”“我女儿和同学产生了矛盾怎么办”“我总觉得周围人和我过不去”“我今年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想咨询一下青年驿站”……
2005年,全国首个省级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简称上海12355)正式开通,从那时起,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涌进来。
20年来,它从“一根电话线”成长为“热线+网络+面询+线下服务”的立体化平台,已经累计接听超过41万通咨询、求助电话。7月30日下午,上海12355举行“用心守护二十载,青春陪伴向未来”主题活动。
正视“情绪感冒”
今年2月的一个周六晚上,上海12355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14岁少年带着哭腔求助:“爸爸打我……我一个人在机场附近,没有钱了……民宿好吵,害怕……”
少年名叫小天,父母离异后,母亲去了南方,他和父亲留在上海生活。父子俩关系一直很紧张,周五晚上,父子俩再次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孩子自己去了母亲的城市,可他始终联系不上母亲,在陌生的城市惶恐地度过了一天后,才决定打电话求助。
“考虑到他身处异乡,安全风险比较高,我们一边安抚他崩溃的情绪,一边联系了当地警方,警察第一时间找到了孩子,并进行了妥善的安顿。”上海12355咨询服务部副部长陈秋婕说,他们启动了跨省协作机制,在征得小天及其监护人同意后,将个案转介至当地共青团组织,协调提供临时照料、心理疏导等帮扶。
与此同时,上海12355也积极对接小天在上海居住地所在区的团组织和属地社工,核实家庭情况、排查潜在风险,为他返沪后的帮扶做好准备。经过多方联动,小天周日便平安回到上海,暂由亲戚照顾,并顺利返校。
让孩子在有需要时能立刻想起,成为孩子眼中更安全、有尊严、能被呵护的存在,是12355的努力方向,也是社会守护更深远的意义。“这几年,主动和我们联系的孩子多起来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校加大了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提醒大人,孩子比我们想的内心丰富,他们的烦恼,永远值得被认真倾听。”陈秋婕说。
据统计,2024年上海12355热线接听总量超6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上海12355“青小聊”及全国12355“青听益站”网络咨询累计服务超4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位于咨询热点前三的分别是:个人成长、亲子沟通和情绪问题。
有的母亲因为儿子上大学后与自己疏离,“每天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有的高三男生来电哭诉“春考考砸了,上不了梦想中的大学了”;还有孩子打来电话却一言不发,只是抽泣着挂断,工作人员立刻回拨过去,确认安全,提供支持。
“心理问题就像感冒,要对症治疗。普通感冒可能靠自身免疫力就能扛过去,急性流感就必须吃药甚至住院治疗。”上海12355总干事吴智惠说,能够积极面对“情绪感冒”,寻找倾诉渠道,是很值得被鼓励的,“希望大家不要等到走进死胡同时才想到求助,在遇到小困难、有点小难过时,就可以拨打12355。”
听见“沉默的呼救”
今年春天,林林的班主任发现,这个10岁的小女孩表现有些异常:在课堂上频频走神,下了课也总沉默寡言,身上还不时出现淤青。班主任找她谈心后,林林才怯生生地说,在家里家长会拿她当“出气筒”,动辄就要打骂,她经常觉得“活着真没意思”。
学校联系了属地派出所,警方介入后发现,林林的父母很抵触沟通。为了尽快帮孩子摆脱困境,派出所启动了多部门协作机制,找到了上海12355。于是,一个由上海12355、市区两级检察机关、公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成立了,在通过法律宣讲明确监护人责任的同时,也借助心理疏导缓解家庭矛盾。
经过多轮联合干预,林林的家长认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承诺停止不当行为。慢慢地,孩子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在上海12355工作近20年,卢会志很明白,孩子病了,背后有多重原因,只有改变认知,采用系统治疗,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对像林林这样‘沉默的受害者’而言,被学校或社区‘看见’至关重要;而对于陷入困境的青少年,被外界‘听见’是关键。”卢会志说,不幸中的万幸是,来电者选择了向外界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
在一次危机干预中,有位男生在一个多小时里,一口气倾诉了留守多年的委屈,有时哭,有时骂,卢会志几乎没有插话,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耐心回应。
挂断电话前,男生长舒一口气:“谢谢老师,我身边根本没人耐心听我说话。爷爷说抑郁不是病,骂我装病,吃药浪费钱。给爸爸打电话,他也总是打断我、批评我。”
咨询结束,卢会志也联系了当地有关部门,为他提供长期的支持。几天后电话回访时,男生也对12355表达了感谢。“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倾听。让来电者把情绪宣泄掉,也感受到那份尊重。”
拥抱敞开心扉的瞬间
针对青少年偏好线上沟通的特点,上海12355在传统热线基础上推出了“青小聊”网络咨询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专业心理支持与情感陪伴。
今年6月,“青小聊”收到一条令人揪心的留言。一位年轻女孩自述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有严重自残行为,曾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和焦虑,字里行间透露出明显的自伤倾向。
值班人员看到后第一时间启动了高危个案处置流程。鉴于女孩情绪波动剧烈,且存在极端行为风险,工作人员耐心劝慰,缓解她的情绪。“我们提出了通话请求,开始时她始终拒绝,坚持用文字沟通。”陈秋婕解释,这也是生活在数字时代年轻人的一大特点。
经过持续的疏导,女孩逐渐平复了情绪,也慢慢敞开了心扉,主动讲述了更多个人情况。陈秋婕说,鉴于咨询者身处外地,他们立刻启动了跨地域协作机制,当地公安与社区力量及时找到了女孩,并联系上其家人。“我们一直在跟进孩子的近况,她在家人陪伴下接受了心理指导,没有再出现危险行为。”
从电话到网络,从线上到线下,这张青少年保护网,上海12355织了20年。
吴智惠告诉记者,当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现在他们有700多平方米的服务空间,有16个专业坐席,还有来自教育、公安、司法等领域的千余名志愿者,近9成的志愿者拥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证书。
“在12355的18年,是看着孩子们获得帮助,也看着自己变得更有力量的18年。”志愿者金小燕是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心理教师,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她遇到过严重抑郁的女孩,经过一年的沟通走出了阴霾;也看到有社交恐惧心理的男孩,半年后主动分享画作,“那些敞开心扉的瞬间,让我感觉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
志愿者丁琪是一名检察官,他曾通过连续数小时的劝导,让一位女生放弃极端想法,除了厘清纠纷责任,他更希望孩子们明白“规则是保护而非束缚”。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志愿者李莎习惯了值夜班,在她看来,晚上的电话最揪心,却也最关键,因为“孩子们内心隐秘的烦恼和忧愁,需要随时有人倾听”。
如今,上海12355不仅把“心理急救课”开进了校园、社区、直播间,还把心理咨询室搬到了“家门口”,并与12356、12345、110联动,完善多部门协同的保护屏障。
(小天、林林、梅梅均为化名)
原标题:《为青少年解决“成长的烦恼”,上海12355:一条响了20年的暖心热线》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刘雪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