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清静又避暑的地方应该是省图。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之前写完《假如你对人民公园附近的金河宾馆也有点好奇》,有人留言说,写写对面的东胜街嘛,故事更多,董竹君和夏时之、担担面的祖师爷姜子洪、《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都在这儿住过。
这里过去有沙利文饭店、唐公馆、谢公馆、王公馆、侯公馆等,虽然80多年过去,现在还能瞥见一眼公馆的影子.........
从长顺上街拐入东胜街,蝉鸣和浓荫一起涌来,街两旁的梧桐树在这条街上至少生长了50年。
四川著名美食家罗亨长,他家就住在长顺上街与东胜街交汇处,在他的记忆里:
我家左侧有一棵高大的、绿荫覆盖的泡桐树。
夏季,约莫上午11时左右,便有一个卖用红糖熬的糖水糖豆花,和调料齐全的麻辣豆花挑担停在那树下。
卖豆花者姓李,眉宇间给人一种祥和之感。他身穿阴丹士林长衫,头缠漂白布帕子.......
后来罗亨长在附近开了一家火锅店叫吞之乎,90年代初很多来金河宾馆的明星都会到这儿来吃火锅。
对于街中心那棵皂角树看来,这些梧桐都太年轻了。
这棵皂角树才是东胜街的活神仙,跟金河宾馆后门的那两棵银杏属于同时期,都有350年以上的树龄。
50多年前物质不太丰富时,这棵树除了遮荫避凉,还是主妇们的好帮手,皂角树每年都会结皂荚,干了之后劈里啪啦掉下来,周围的邻居们就会捡回家洗衣服、洗头。
所以不少早已在80年代就搬到双林路、青羊宫附近的念旧邻居们,偶尔路过还会顺路去看看她。
“活神仙”的斜对面过去是冷开泰的冷公馆,冷开泰是谁呢?就是去了上海杜月笙、黄金荣都对他相当尊重的哥老倌。
冷公馆后面拆除后,变成了四川广播电视台(后来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川台搬到了世纪城),现在是成都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
旁边就是这条街上仅有的老建筑,我向对面面馆的老板娘打听:这个是什么地方?老板娘的回答配上故作神秘的表情让人更好奇。
回来查看资料这里应该就是过去唐式遵的公馆,最早里面里面有一个高级舞厅,木地板下安有弹簧,后来被拆除,现在留下的建筑属于某省级单位。
唐式遵不仅在这条街上建了公馆,还在东胜街12号建了当时成都最好的西式饭店——沙利文饭店。
作为东胜街的最高建筑,推开厚重的紫红色木门,半弧形的窗户上是磨花玻璃,地板刷着泛光的红漆,房间里有新式浴室、抽水马桶、弹簧床。走到顶楼,水泥阳台是雕花栏杆。
这里不仅是民国年间少城中达官贵人们最爱的饭店,里面还有艺术剧场,也是民国成都演艺形式最多的场所,更是追赶潮流的成都公子淑女们抢着要办新式婚礼的地方。
图源:《天府广记》崔兵
一张老票据上有地址:成都沙利文饭店三楼
抗战爆发后,举国都在为前线募捐,隔壁的人民公园举行的群众捐资集会上,群众发言感染了唐式遵,他在随后“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大会”上当众宣布将沙利文饭店捐出,作为公用。
沙利文饭店对面,是一个大公馆,门楼相当美,大门上方刻着“锦江别墅”四个大字,门前有一对石狮子。
院内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全木构的三层建筑,外面看起来是传统的中式风格,内里是西式装饰。楼前有一口古井,被梅花墙围住,井边是一棵高大的女贞树。
并不知道“锦江别墅”主人是谁,只知道这栋让街坊记忆犹深的成都最早别墅,消失于80年代。
“锦江别墅”隔壁,院子最里是一幢回字型的平房,房子里是木地板,有一扇黑漆大门开向将军街,这就是民国初年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和夫人董竹君的住宅,1919年至1929年期间,他们和家人在这里生活了十年。
夏之时和董竹君一家,1919年摄于东胜街花园内草地上
董竹君大家都知道,她是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1919年董竹君随夏之时从合江迁居到了成都。先在隔壁的将军街(当时还叫猫猫巷)租了一座小独院,后面又觉得房屋比较狭窄,就出资向一位富绅买进了东胜街一个大院子。
在《董竹君:一个世纪的传奇》上我们能看到这个院子非常具体的描述,可以窥见一丝董女士的雅致生活:
东胜街大院,占地约三亩大小房屋二十多间,是一座四进院。
楼西有一个水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鱼儿穿梭,中央有一六角亭.......
进入第三进,正中供有祖宗神龛,西侧是寝室,再西为书房......
正房前两侧假山怪石,庭院里摆满了兰花,正房对面是书房,全室花格门窗,室内四周书柜排列,藏有历代古书字画、古董物品,布局古香古色。
第四进是一个大院子,四周是白色的长廊,廊前有绿草如茵的草坪球场,球场北角是厨房和佣人住的房子。
董竹君的第一次创业也是在东胜街。当时她经常去附近的祠堂街购书订报,了解最新的思想,就想开办一个女子织袜厂招收女工,帮助女人走向社会。
说干就干,执行力超强的她把后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在院子里修了几间厂房,买了几台织袜机,办起了“富祥女子织袜厂”,附近住的女子们见有专门招收女子的工厂,都纷纷报名,进厂当了女工。这家女子织袜厂在成都是第一家,她鼓励女工们经济上独立。
说起董竹君,她的精彩故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最后说说出入于东胜街公馆的历史名人,一位是李宗吾,1927年他以《厚黑学》一书轰动文坛,1936年离开富顺后他在成都任职,在东胜街37号侯家公馆住了3年。
还有一位叫姜子洪,他原本是安岳农民,因不满包办婚姻,于1915年逃到成都,在东胜街33号王家公馆落脚,当了一名专门守夜的门童。
晚上守夜白天他就在成都多家餐馆打杂跑堂,顺便学艺。一天,他在王家公馆们门口自己弄了一碗面条,把主人家馋得不行,就让又弄了两碗。
吃完面主人让他不要出去跑堂了,他就在王家公馆门口摆起了一个面担担,用毛笔在小木板写上“子洪春担担面”。
20世纪50年代初,姜子洪被贺龙贺老总点名要到当时的省体委工作,专门为运动员操办伙食,同时兼任司令员的厨师。
如果还有更多对于东胜街的故事也欢迎老辈子们留言补充~
过去的东胜街因为沙利文饭店盛极一时,近百年过去,随着城市的更新它现在变得清幽安静,非常值得一逛,在这条充满咖啡店、中古店、文创园区的街上过一个清凉的下午相当满足。
如果你从顺城街口进来,可以先逛逛LABOLOGY 这个中古家具店,可以当一个小小展来逛,各种盘子、香薰、小画都很好看,并且介绍了创作者以及理念。
如果你从东城根上街进来,可以先逛逛文创园区德比大陆宽窄WE ,门口装置里游动的鱼们像悬浮在街头让人一眼清凉。
这条街上咖啡店至少有5、6家店,还有两三家茶铺,因为不喝咖啡于是选择了去“短笛”,据说这里有全成都最美味的提拉米苏。
短笛咖啡一进去就很舒服,座位之间留了足够的距离,不会让人觉得局促。提拉米苏36元一份,一口下去绵密浓郁的奶香和可可味,甜度刚好,虽然叫“酒鬼提拉米苏”酒味很淡,让人一口就发出“嗯 ,好吃、满足。”
这条街非常适合外地朋友来成都时,在宽窄巷子走不动了,在成博看展累了,在省图看书饿了,到这里来求个清静,喘口气。
资料来源 | 罗亨长《成都吃话》 、成都方志
今日编辑 |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东胜街的生活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