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
游滁州
探寻千年人文与自然之美
当课本里的文字突然在眼前舒展,滁州的山水便有了新的注解。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游历 —— 我们将带着课本里的墨香,踏访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触摸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旧影,让《醉翁亭记》里的 “林壑尤美” 从铅字里跳脱出来,化作指尖拂过的竹风;让古籍中记载的 “皖东屏障”,在脚下的石阶上显露出千年的肌理......
从 “环滁皆山” 探秘琅琊胜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开篇的这三十一字,如同精准的地理坐标与诗意的镜头语言,为我们锁定了滁州最核心的自然与人文密码。
这短短几句话,不仅勾勒出滁州的地理格局,更暗藏着琅琊山成为千年文化地标的基因。今天,我们就以这两句为钥匙,解锁滁州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
“环滁皆山”:一座城市的地理骨架
“环滁皆山也” 五个字,看似平淡,却道尽了滁州与山的不解之缘。站在滁州老城的制高点回望,西有琅琊山蜿蜒似黛,南有皇甫山层峦叠嶂,山群如同温柔的臂弯,将这座城市环抱其中,形成了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 的独特格局。
这种地理特征并非偶然。滁州地处江淮分水岭,大别山余脉在此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地壳运动造就的褶皱与断层,让群山自然而然地围成了一片相对平缓的盆地。北宋时期,滁州城就建在这片盆地的中心,站在当时的州衙门口远眺,东南西北四方皆有山影入目,欧阳修笔下的 “环滁” 绝非文学夸张,而是对实景的精准提炼。
群山不仅塑造了滁州的地貌,更影响了它的气候与物产。山间的溪流汇聚成滁河、清流河,滋养出两岸的良田;山林中盛产的琅琊榆、醉翁榆(这两种树木因欧阳修的文章得名),至今仍是滁州特有的珍稀物种。
即便是今天,滁州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扩大数倍,但群山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成为城市与自然最和谐的边界。
“西南诸峰”:琅琊山的脱颖而出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欧阳修的目光从全景转向局部,在滁州四周的群山中,特别点出了西南方向的山峦。这些山峦虽然海拔都不高,却以 “林壑尤美” 独占鳌头。
何为 “林壑尤美”?沿着北宋时期的驿道遗迹向西南而行,可见山间峡谷幽深,溪流穿石而过,两岸林木葱郁,抬头不见天日 —— 这便是 “壑” 的意境;而登上山腰的琅琊寺平台远眺,漫山遍野的樟、柏、松、竹层层叠叠,春夏时绿意铺展如浪,秋冬时色彩斑斓似画,这便是 “林” 的景致。与滁州东部的石山、北部的土山不同,琅琊山的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经千万年雨水冲刷,形成了溶洞、怪石等独特地貌,加之温润的亚热带气候让植被四季常青,自然成了 “诸峰之最”。
更妙的是 “蔚然而深秀” 四字。“蔚然” 写的是山的整体气象 —— 清晨的薄雾中,琅琊山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墨色由浅入深,透着蓬勃的生机;“深秀” 则藏着细节的精致 —— 林间的苔藓附着在青石上,泉水在石缝中叮咚作响,就连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斑,都带着一种幽深而灵秀的韵致。这种美,不是北方山川的雄浑,也不是江南丘陵的纤巧,而是兼具厚重与灵动的独特气质。
琅琊山:从自然胜境到文化符号
为何是琅琊山成为欧阳修笔下的 “C 位”?
除了自然之美,更因它承载着滁州最深厚的人文记忆。
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醉翁亭记》,实际上欧阳修在滁写过不少诗词歌赋。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常沿着 “山行六七里” 的路径前往琅琊山。他在《游琅琊山》诗中写道:“空山岁晚无人到,独自寻僧借榻眠”,可见当时的琅琊山虽已有寺庙,却仍保持着山林的幽静。正是这份幽静,让仕途受挫的欧阳修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他与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智仙为他修建醉翁亭后,他更是将这里视为 “与民同乐” 的舞台 —— 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风光,都成了他观察民生、体悟人生的媒介。
如今,当我们站在琅琊山的同一点回望,会发现 “蔚然而深秀” 的景致依然如初:醉翁亭前的酿泉仍在流淌,琅琊寺的钟声依旧悠扬,就连山间的石径,都还保留着当年的走向。不同的是,山水中早已融入了千年的人文积淀 —— 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历代文人题写的摩崖石刻、当地百姓传承的 “曲水流觞” 习俗,让琅琊山从一座自然之山,变成了承载着 “与民同乐” 精神的文化符号。
这便是欧阳修文字的魔力:“环滁皆山也” 让我们看清了滁州的地理底色,“琅琊也” 则让我们读懂了山水与人文如何相互成就。下一次翻开课本读到这两句时,不妨想象自己正站在北宋滁州的城楼上,跟着欧阳修的目光望向西南 —— 那里,不仅有山,更有中国人对 “山水之间有至乐” 的永恒追求。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