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黄浦江的风带着咸湿气息扑面而来。对岸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东方明珠塔像个顽皮的孩子从云层里探出脑袋。每次站在这里,我都会想:上海到底藏着多少种面孔?是石库门里飘出的油墩子香气,还是写字楼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是弄堂口摇蒲扇的阿婆,还是咖啡馆里敲键盘的年轻人?这座城市像万花筒,转个角度就是全新风景。
浦东新区的故事得从黄浦江说起。三十多年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还是本地人的共识。谁能想到,如今站在外滩望向东岸,陆家嘴的摩天森林已经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我认识的老浦东人陈师傅总爱念叨:“以前去浦西叫‘去上海’,现在浦东机场降落的洋面孔都知道说‘来浦东’啦!”这片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去年创造了1.27万亿的生产总值,增长率稳稳保持在7%上下。
在浦东腹地,唐镇和川沙新镇像两颗暗自较劲的珍珠。唐镇这些年窜得飞快,地铁二号线穿镇而过,早晚高峰时汹涌人潮能让你真切体会到“14万常住人口”的重量。朋友小林五年前在这买了婚房:“当时每平三万被亲戚说傻,现在学区配套起来,房价早翻倍了。”确实,从2014年税收27.5亿起步,如今唐镇已跻身浦东发展第一梯队。最让我感慨的是镇上新建的体育中心,周末篮球场里奔跑的少年,让人忘记这里曾是大片农田。
川沙则是另一番韵味。清晨的南市街石板路还挂着露水,“内史第”的青砖门楼已经吱呀打开。这座清代江南名宅藏着太多故事——黄炎培在这里写下“天地有正气”的楹联,少年胡适在厢房临过字帖,宋氏三姐妹的童年足迹落在天井里。修复工程花了一个多亿,现在游客们举着手机在仪门前排长队,就为拍那组“双凤戏牡丹”的砖雕。不过川沙的现代篇章更精彩,2016年迪士尼乐园开园那天的盛况我还记忆犹新,现在乐园年均千万客流,带动周边民宿像春笋般冒出来。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合庆镇中心街的奚老先生站在漏雨的屋檐下倒苦水:“1985年造的房子,电线蜘蛛网似的挂着,下雨天屋里摆满接水盆。”像他家这样亟待改造的城中村,浦东今年一口气启动了三个整体改造项目。政府搞创新也是拼了——专项债融资、点状征收这些新招数,让北蔡联勤村、唐镇小湾村的改造进度条肉眼可见地往前赶。不过最动人的还是工农新村的场景:七十年代的小梁薄板房里,朱老伯挨家挨户动员邻居签约,工作人员带着居民“预看房”,最终两个片区实现100%签约。
有人说上海是钢筋水泥丛林,我倒觉得这座城市特别懂刚柔并济。去世纪公园晨跑能遇见跳华尔兹的银发族;张江实验室的科学家下班直奔爵士酒吧;陆家嘴白领周末组团去崇明岛观鸟。这种奇妙平衡在数据上也看得见——去年上海三产占比达到75.2%,战略新兴产业增长跑赢GDP增速。有朋友打趣:“在浦东,你上午在稻田拍抖音,下午就能在迪士尼看花车巡游。”
城市的呼吸藏在细节里。某次在川沙老街买海棠糕,店主阿婆边装纸袋边唠叨:“唐镇那边通了新地铁,我孙子上班快半小时咧。”突然意识到,两个城镇的联结比想象中更紧密。若设想未来资源整合的前景,唐镇的交通枢纽配上川沙的文化旅游,或许真能碰撞出火花。就像黄浦江需要左右岸共同成就,城市发展永远在寻找最优解。
暮色中的迪士尼城堡亮起灯光,过山车的尖笑声混着蝉鸣。远处工地的塔吊还在旋转,像城市生长的时针。上海最迷人的地方,大概就是它永远在创造意外——当你以为见识过它的全部面貌,拐个弯,又会遇见崭新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