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得从那个婴儿说起。
《南京照相馆》里有个场景,日本兵把哭闹的婴儿举起来摔在地上,“啪”一声,全场观众倒吸冷气。 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演得真绝了)面无表情,扭头对刘昊然和高叶说:“抱起来,笑,装一家人。 ”
镜头切到他们怀里僵硬的婴儿尸体,背景是日军摄影师“咔嚓咔嚓”摆拍“中日亲善”画面。 这片子上映才7天,票房就破了9亿,影院里三代人一起抹眼泪,散场还有人红着眼吼“寸土不让”。
可另一边呢? 陆川导演估计在家挠墙。
他2009年拍的《南京! 南京! 》突然被挖出来鞭尸,豆瓣一夜冒出一堆一星差评:“美化鬼子! ”“中国人死光就为成全日本兵人性觉醒? ”
当年夸过这片子的影评人,现在调转枪口骂它“虚无主义”,尤其是角川那个角色,打仗手抖,放走中国小孩,最后自杀谢罪,拍得像反战烈士。
视角这事儿太要命了!
《南京! 南京! 》让日本兵角川当主角,刘烨演的中国军人第一幕就被扫成筛子,就为了让角川“见识战争残酷”;江一燕演的风尘女被糟蹋死,成了唤醒角川良心的工具人;高圆圆求角川开枪打死自己,直接给他镀了层人性金边。
网友炸毛了:“合着中国人全是日本兵成长的垫脚石? ”反观《南京照相馆》,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出场也文质彬彬,结果镜头一转,他拍风景是为向老爹炫耀“征服南京”,街头尸体当背景板,摸小狗装慈悲,转头就能把通行证变屠杀令。
刘昊然演的邮差临死前戳破幻想:“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 ”
历史真实感全靠细节较劲。
《南京照相馆》剧组干了件狠事:把日军当年自拍的“亲善照”和屠杀照片并排放。 比如一队日本兵搂着中国小孩咧嘴笑,下一帧就是同一批人挥刀砍头,血糊在刀柄上黏答答的。
暗房显影那段,红光里浮出尸体,阿昌突然认出:“这是柳树巷卖馄饨的老李! ”,30万遇难者从数字变成立体的人。
可陆川被骂就冤在这儿:他拍日本兵祭祀仪式,鼓点咚咚敲,弹幕刷“尊重文化多样性”,但学者马振犊早说过,日军祭祀是为强化“武士道精神”,本质是杀人动员令。
票房背后藏着代际冲突。
年轻人带爹妈看《南京照相馆》,00后问:“课本说死了30万人,为啥没电影里一张照片让我发抖? ”可也有家长举报“摔婴儿镜头吓哭孩子”,结果被怼回去:“《辛德勒名单》红衣女孩更窒息,难道删了不成? ”
王传君那个角色:翻译官老婆孩子突然出现在屠杀堆里,前面毫无铺垫,后面也不交代他发疯报仇,bug大到观众出戏:“导演你忘了这俩人吧? ”
争议早超出电影本身了。
《南京照相馆》被1.2万人打差评,有人骂“煽动仇恨”,导演申奥微博还被P遗照。 央媒直接下场开炮:“把铭记历史污名化成仇恨教育? 日本右翼在外网刷南京虚构说时,怎么没人提‘和平’? ”
倒是陆川的旧片突然成了“试金石”,豆瓣热评第一写:“夸《南京! 南京! 》的,非蠢即坏。
可讽刺的在这儿呢!
2023年《综艺》杂志评“影史30佳战争片”,《南京! 南京! 》是唯一上榜的华语电影,排第8,压过《拯救大兵瑞恩》。
老外影评人夸它“超越二元对立”,陆川当年也放话要“拍给日本人看”。 但现在2025年的观众不买账了。 复旦教授龚金平说得透:“当工具理性碾压人性,谁都可能成杀人机器”,《南京照相馆》里伊藤秀夫就是活例子,他把中国人当照片显影的化学试剂,用完就倒。
如果明天要拍一部南京大屠杀电影,你会选陆川的“人性辩证法”,还是申奥的“一寸山河一寸血”?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