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一世界级荣誉,是对大理在洱海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领域数十年如一日努力的权威加冕,更表明洱海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已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瞩目与高度肯定。
大理融媒开设【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城市】专栏,全面展示大理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开展的工作,聚焦大理市湿地资源特点、保护管理的经验做法,展现湿地城市之美。今天推出:《湿地里的 “大理答卷”!“生态屏障” 跃升 “发展支点”》。
作为洱海主要的入湖河流及补给水源之一,洱海北岸的罗时江湿地碧波荡漾,焕发勃勃生机。这里记录到的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有256种、脊椎动物101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紫水鸡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苍山倩影,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曾经,罗时江湿地枯草丛生,腐殖质堆积,垃圾四处散落,大理市通过水网改建、植物优化配置、鸟类栖息地构建、恢复沼泽湿地等措施,将其恢复建成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河口湿地。如今,湿地成为候鸟栖息的乐园、水质净化的“天然肾”,也成为大理市湿地保护的生动缩影。
高原湿地的“生态家底”
大理市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资源,这些湿地不仅是洱海的“生态屏障”,更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目前,大理市94.13%的湿地已纳入保护范围,其保护力度和成效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来,大理市累计投入281.99亿元,采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地区等不同湿地保护形式,先后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等工作,构建起覆盖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地的湿地保护体系,形成了以洱海国家重要湿地为核心、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为支撑、9个县级一般湿地为基础的分级保护体系。
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 副局长 孙家荣
为了切实加强大理市湿地生态保护,成立了大理市湿地保护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大理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5)》,从机构和规划层面为湿地保护建设提供了高强指导。在创建过程中洱海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罗时江为省级重要湿地,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的湿地风景体系。在整个创建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和剑湖一起实现了云南省国家重要湿地零的突破,二是实现了云南省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
如今,全市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极大恢复,构筑起了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湿地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2021国土变更数据显示,大理市湿地面积为26782.15公顷,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加156.58公顷,湿地率从15.32%增长至15.40%。
森林与湿地的“共生密码”
大理市森林覆盖率38.96%,广袤的森林犹如巨大的“天然水库”,为湿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水源,湿地则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森林生长。森林与湿地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形成复合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
为切实解决国土地类与林草湿植被覆盖类型不衔接的实际问题,大理市以林长制为依托,不断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开展林草湿荒普查,对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管理情况,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状况、沙化和石漠化土地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摸查。
作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大理市“苍山卫士”林草资源管护大队构建了驻乡镇、街道、国有林场的全年制林草保护管理队伍体系。队员常态化开展巡查巡护、培训演练和备勤备战等工作,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巡护能力和先期处置森林草原火灾的水平,最大程度预防及减少森林火灾等突发自然灾害及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洱海湿地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260种、野生动物物种193种,洱海流域鸟类6.7万只,海菜花分布面积恢复至历史峰值,各地依托湿地景观发展生态经济……从保护到共生,一项项可持续发展数据,印证着“生态越好,经济越活”的良性循环。
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 局长 杜杨锋
城市生态的保护建设是一个完整系统工程,不仅只是湿地生态,我们将以大理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与各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广泛的宣传,群众的主动参与,把生态保护的成效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共治、共建、共享生态福祉。
从罗时江湿地的碧波涟漪到洱海全域的水清岸绿,大理市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国际湿地城市”的新起点上,这座“高原水城”正以湿地保护为支点,撬动整个流域的生态振兴。
记者:唐恋 谢华新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第三章??综合保护管理
第二十四条??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化学农药、化肥减施措施,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