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这不仅是诗意的描绘,更是淄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稳居全省第二,18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曾经遥不可及的“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愿景,如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这场水环境治理攻坚战中,源头管控与精准施策堪称改善水质的制胜法宝。一段时间以来,乌河因水质问题备受关注。淄博市生态环境局临淄分局在例行监测中,敏锐捕捉到乌河东沙断面氟化物浓度异常升高的蛛丝马迹。一场历时数月的溯源行动随即展开:300余次采样分析、排查20余家企业,最终锁定某发电公司脱硫废水为污染源。该企业在燃煤过程中,氟元素进入废水,导致超标排放。
问题锁定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立即督促企业投资1400万元建设脱硫废水治理工程。自去年11月投用以来,乌河河道氟化物指标稳定达标,乌河水质得以改善。
临淄区还依托太公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打造智慧化水质监测系统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治理双管齐下,如今的太公湖,湖水澄澈如镜,鱼儿自在游弋,已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打卡胜地”。
如何让绿水青山既具“颜值”又有“价值”?沂源县给出了生动答案。漫步沂河沿岸,蓝天白云倒映碧波,一幅天然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当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构建全域闭环管控机制,通过大数据监管与污染物溯源,整治水环境问题,同步推进“以鱼抑藻”“清藻提质”工程,全方位提升水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沂源县下龙巷村发展的“金字招牌”。这个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被沂河碧水环绕的村庄,借势推出“龙湾水乡”项目。今年“五一”假期,高山漂流、水上飞人等特色项目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综合收入突破400万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高青县投资4000万元启动化工园区地下水防渗工程,通过铺设高密度防渗材料、优化管网结构,为地下水穿上坚固的“防护铠甲”。
针对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高青县南岳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项目应运而生。3000万元的资金投入,让生态净化与技术处理深度融合。该项目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自然净化力量,结合现代化处理工艺,大幅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让“达标水”更洁净,为河道生态注入优质水源。
为深度释放“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的环境效益,淄博市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全力推动人工湿地生态功能最大化。今年3月,《淄博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实施,为全市人工湿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遵循。
以此为契机,全市生态环境部门迅速启动专项行动,对全市19处人工湿地展开“拉网式”摸底排查。工作人员深入湿地现场,全面核查水质净化设施运行状态、水生植物生长情况、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等关键指标,建立“一处一档”动态管理台账,确保每一处湿地都实现精准化管护。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污水处理与生态净化实现无缝衔接,更让人工湿地成为兼具环境效益与景观价值的城市生态地标。
如今,站在张相湖潜流湿地观景台上,清澈的水流在湿地中蜿蜒,岸边绿树成行、繁花似锦,这里不仅是水质净化的生动注脚,更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淄博生态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淄川区今年计划投资2.02亿元,启动范阳河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潜流湿地项目,持续推进水质净化综合体建设。
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淄博的生态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