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接连跳楼两位大佬,还不到十天;千家门店一夜倒闭,市值百亿的企业接连崩盘……这是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还是家居行业的集体沉沦?”
最近这几天,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家居行业到底怎么了?这不是简单的几家企业出问题,这是整个链条、整个生态开始崩裂。
我们不是第一次听到“行业震荡”“转型阵痛”,但像这样——头部企业相继暴雷,创始人跳楼,门店清空,员工、经销商、供应商集体陪葬的局面,真的前所未见。
今天,我们不只是复述新闻,更想带大家一起深度剖析:这场家居行业的连环“爆雷”,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是时代变了,还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
跳楼潮不是偶然,是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月18日到7月27日,10天时间,两位响当当的家居界大佬,先后从高楼一跃而下。很多人看到消息时只是一惊,然后默默划走。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已经在行业里拼杀几十年,创出知名品牌的创业者,什么样的绝望,才能让他用这种方式收场?
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的“清盘式离场”
先说靓家居。这个牌子在广州,甚至整个南方家装圈,有“黄埔军校”之称。什么叫黄埔军校?就是它培养出无数行业人才,曾经也是跑马圈地、风光无限。
可如今,宣布破产清算,曾育周从18楼一跃而下,留下的是三笔巨额烂账:上千名员工一夜之间失业;数百万供应商垫款成了泡影;业主交的预付款毫无着落。
居然之家实控人汪林朋的“资本过山车”
八天后,北方家居龙头“居然之家”实控人汪林朋又从家中坠楼身亡。
这更像一场“资本局的终结”——
他刚刚被解除留置,还原职位,外界以为事情告一段落;
但早在几个月前,他的股权就被监委冻结,企业内忧外患;
2019年他那场蛇吞象的借壳操作,把一个市值15亿的国资平台,强行吞下了356亿的家居巨头,实控权从国资手中变成了他自己。
这中间的财技、对赌、回购,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资本游戏”。
但资本玩脱了,最后可能真的是“玩火自焚”。
看似稳如泰山的巨头,实则早已风雨飘摇
我们过去总以为,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欧派这些大品牌,是“站在风口上的猪”,只要房子还能卖出去,家居就有得做。
可如今,他们都在接连“爆雷”。
居然之家:智能转型没救命,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看看居然之家的财报:2024年净利润跌到8.83亿;商场出租率只剩78%,大量门店人去楼空;拼命砸钱搞“智能家居”,投入40亿,营收占比却不到12%;更要命的是,背上93亿短期债务,手里只有47亿现金。
欧派:表面扩张,实际收缩,招商套路玩到尽头
欧派的故事更令人唏嘘。2024年一口气关了973家门店,光说法还好听,说是“优化渠道”,但数据摆在那里:
经销商流失226个;
实际清退率高达15%以上,是口头说法的五倍;
同时搞“49800元全屋套餐”,单价低得离谱,经销商苦不堪言;
有人不愿换样柜被停账号,有人参加建博会维权直接被打——“黑伞事件”至今仍在网络发酵。
一句“非隶属关系”,一句“经销商独立经营”,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消费者、经销商就成了买单人。
家居行业的根本病在哪?
有人说,是因为房地产不行了,新房少了,家居当然没市场。确实,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只是表因,更深层的,其实是整个家居商业模式的过时与僵化。
1. 房地产红利消失,传统模式失效
过去靠“新房交付”带来的装修潮支撑了家居行业的黄金十年,大家盯着开发商搞配套、跟风开店,一套玩法吃了十几年。
可现在呢?房地产不再是高增长行业,新房锐减,靠新房带动装修的逻辑已经站不住了。
而这些企业,根本没及时跟上转型。
2. 经销商模式全面失灵
传统家居靠的是“压经销商”:加盟费高、样柜高、保证金高、营销费用还要摊。
但现在呢,经销商生存压力大、回本难,消费端也变聪明,不再愿意买高溢价的品牌家居。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招商变成了“割韭菜”,新开一家死两家。
这个模式,在过去还能靠市场增量遮住漏洞,现在一退潮,真的是谁没穿裤子一目了然。
3. 装修行业没有标准,消费端信任危机严重
装修是一个高度非标准化、服务链极长的行业,稍有风吹草动,影响巨大。
曾育周留下的“预付款打水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消费者一旦不再信任平台、品牌,就意味着口碑雪崩。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小雷就能引爆整个市场的恐慌。
他们为“扩张”付出的代价,太惨烈了
我们很多人对这类巨头有个误解:他们是不是太贪?是不是还想继续圈钱?是不是“死撑”着做大做强?
其实不尽然。
被迫扩张,是行业卷出来的逻辑
家居行业从来都不是“轻资产”模式。你要建门店、要搞供应链、要做品牌推广,没有巨额投入根本起不来。
一旦别人开300家门店,你只开50家,你就会“掉队”。所以很多企业哪怕资金紧张,也拼命扩张,靠加盟、对赌、贷款支撑。
可问题是,扩张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增长速度。
于是,开一家,亏两家;新项目刚上线,老项目已经拖垮企业;甚至出现了“融资即维稳”的局面。
一旦融资断了、对赌失败,结果就只能是:股权稀释;债务爆雷;企业清盘;创始人跳楼……
谁该为这场“行业雪崩”负责?
我们在讨论企业失败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怪老板”。“你贪婪啊,你搞资本操作啊,你压榨经销商啊……”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是整个时代、整个商业逻辑的崩塌。
企业家可能确实在某些时刻贪婪、失算、激进,但他们也是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收紧的市场里被“逼”出来的。
谁该负责?也许没有“单一责任人”。但值得反思的是:
我们的监管机制是否对“资本借壳”过于宽松?消费者预付款没有保障,制度漏洞是否该堵上?经销商作为品牌的一环,却被“甩锅”,这条链条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接下来,才是更关键的问题:家居行业还有希望吗?
我认为,有,但前提是彻底转型。
1. 放弃“招商为王”,改为“服务为本”
未来家居企业必须以服务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不是服务经销商、不是靠渠道吃差价。线上+线下一体化、柔性制造、标准化装修,才是出路。
2. 精准聚焦“存量改造”市场
新房不行了,不代表装修就没市场。老旧小区、二手房翻新、局部升级,依然是刚需。能不能在这个赛道做深做透,是下一阶段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3. 把“短期利润”换成“长期口碑”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方向。别再想着割一茬韭菜就跑,要做得起口碑,哪怕赚得慢,也能活得久。
两个老板的跳楼,不只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行业的崩盘式预警。
一个行业从疯狂到崩塌,只需要一个经济周期。但从崩塌到重建,需要全行业的自省和重塑。
你觉得呢?家居行业还有翻身的可能吗?你有没有被装修、定制家具坑过?你认为这些大品牌倒下,是他们活该,还是整个模式都该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