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者,为初始,开启的意思。在《管子》中对于秋的解释是这样的:“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所以立秋代表着大自然内阳气与阴气的此消彼长,万物由原来的繁荣生长开始逐渐趋于成熟。在过去,每逢立秋到来之际,民间便流行着祭拜土地神的传统,来庆祝丰收,也表达酬谢之意。
为了更加形象地反映立秋时节的物候变化,古人们又将该节气分为三候,总共15天,遂每隔5天为一候,即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这三候以层层递进地方式展现了秋日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变化,首先人们会感觉到有清凉的风吹来;接着,由于早晚之间的温度差循序拉大,在早晨会有雾气产生,但此时还未形成真正的露水;之后,寒蝉也开始鸣叫,代表着夏与秋之间的转变完成。
虽然立秋代表着秋天的来临,但实际上各地的气候在此时并未达到“入秋”的标准,因为在此节气之后,还有一个“处暑”,这是24节气中,仅有的3个以“暑”来命名的节气之一,然而其并不是与大暑相连,而是在秋季的第二位,排在立秋后边,正是反映了季节更替的循序渐进,同时也告诉我们立秋之后,地表吸收与散失的热量还在继续拉扯,高温暑热依然是主要基调。而正是由于高温与光照的持续,才使得作物有更多的时间来积累充足的有机物,壮满籽粒,获得好收成。
人们对于立秋之后这段时间的气候格外关注,其不仅影响着秋季的收获,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从古代起,人们便会结合立秋的特点所对应的气候表现,来总结经验。比如“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得愁”,意思是立秋交节的日期若是较早的话,那么此后天气会凉得比较快,不需要再用到扇子;反之若是来得比较迟,那么暑热还会更猛烈,甚至可以比肩大暑,而且往往还会有“秋老虎”天。
在公历中,立秋交节在8月7号前后,通常情况下对应于农历的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人们正是以六月和七月来区分立秋的早晚。而今年为闰六月,而立秋节气刚好赶在了闰六月中,这也就使得今年的立秋显得比较特殊。当然闰六月也是古来有之的,所以对应于这样的年份,民间也有很多的说法。其中一句便是“闰月立秋穿棉袄”,什么意思呢?
棉袄是天冷的时候要穿的衣服,一般是在深秋到冬天之间才能穿得到,而气候的转变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这里显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其更加形象地反映出了立秋之后的天气,那就是会比较清凉,甚至需要添衣来保暖。
为什么闰月立秋会凉爽呢?这里我们需要先来看另外一句民谚,那就是“伏在闰月雨不休”,意思是遇到闰六月的年份,在伏天当中雨将会无休无止地下,大部分时间都看不到晴天。其实这段时间的天气也大有此意思,降雨一场连着一场。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立秋之后,每下一次雨,气温就会有所下降,而经过十场雨之后,天气凉的就需要穿棉衣了。而在立秋之后,还有一个末伏10天,届时可能雨水依然会比较多,而每次的降雨都会带走一部分暑热,所以今年立秋后,可能会随着降雨的频繁而变得凉爽起来。
古人们留下来的谚语彰显着大智慧,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参考。时至今日,外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需要结合当下气候来具体分析。不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季节更替,都代表着自然气候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气象活动往往会更加频繁多变,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气象变化,灵活应对。该避暑避暑,该添衣添衣,该躲雨也要躲雨。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