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就在眼前了,翻看手机日历,还有几天就立秋了,今年立秋在8月7日13点51分19秒,农历闰六月十四,星期四。
按老话说,这可是“晚立秋”,而且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上午秋凉飕飕,下午秋热死牛”的说法。
那么,今年的立秋是在下午,真的会“热死牛”?立秋在上午和下午有啥区别呢?难道立秋时间不同,天气真有这么大差别?
古代立秋的时间怎么确定的?
要弄清楚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有啥区别,得先明白立秋时间咋确定。
古代确定立秋的具体时间,主要依靠对天象的观测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核心是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定位节气。
古人认为“斗转星移”与节气变化相关,最初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判断。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位(戊位)时,就认为到了立秋。不过,这种方法相对粗略。
后来,更精准的方式是观察太阳在恒星背景中的位置。古人将太阳一年中在天空的运行轨迹划分为“黄道”,并把黄道等分为24段,每段对应一个节气。
立秋对应的是太阳到达黄道上的“黄经135°”位置,这是通过圭表测影等工具长期观测总结出的规律。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由直立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通过测量正午时表影的长度变化来确定节气。
立秋时,表影长度会达到特定数值,古人根据多年记录的影长数据,就能推算出立秋的大致时间。
后来就出现了更精密的观测仪器——浑仪,它可测量太阳、星辰的位置。通过它能更准确地追踪太阳运行,确定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刻,从而定下立秋的具体时间(精确到某天,古代难以精确到小时分钟,更多是确定日期)。
但是,我们现在用的二十四节气和古代的也有一些变化,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就是立秋啦。这是个精确的天文计算结果,具体到每年,日子大概在8月7 - 9日这几天。
像2025年,立秋就在8月7日13点51分19秒,这是精确计算太阳运行位置得出的时间。
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有啥不同?
从科学角度讲,立秋时间在上午还是下午,对气候的直接影响其实不大。
气候是个复杂系统,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等好多因素影响。
不过,在民间,上午立秋和下午立秋说法可不少。
就像开头说的“早上立秋凉,晚上立秋热”,还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意思是上午立秋,之后天气很快变凉快;下午立秋,热天还得持续一阵,甚至有“秋老虎”发威,热得更厉害。
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在古代,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出这些农谚。虽说不能百分百准确,但有一定参考价值。
有研究统计过一些年份立秋时间和后续气温变化,发现下午立秋的年份,立秋后一段时间平均气温确实比上午立秋的年份略高。
不过这不是绝对的,每年气候情况不同,影响因素太多。
再深挖下“早上立秋凉,晚上立秋热”这个说法。
从气候学上找依据,立秋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很关键。
要是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制大片区域,不管上午还是下午立秋,天气都会热,也就是我们说的“秋老虎”天气。
要是副热带高压弱,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就容易转凉。
从地理区域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气候差异大。北方地区,立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接受太阳辐射减少,加上北方冷空气活动相对频繁,就算下午立秋,早晚温差也会慢慢变大,天气逐渐变凉快。
而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一带,纬度低,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立秋后很长时间还是高温多雨,不管上午还是下午立秋,炎热天气都可能持续很久。
今年立秋在8月7日下午,是不是就一定热呢?也不一定。每年气候复杂多变,除了立秋时间,还要看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因素。就像前几年,有的年份下午立秋,但之后冷空气来得早,天气也没那么热。
所以,“早上立秋凉,晚上立秋热”是民间长期经验总结,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不能当作绝对规律。
具体立秋后天气到底怎样,还得结合实际气候情况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