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友在学习楷书时会选择魏碑、唐楷,但是这两种临摹得多了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弊病,学魏碑虽然可锻炼笔力,增加笔画的质感,但容易导致用笔板滞的问题;唐楷笔法过于森严,稍有不注意便难以出帖,看看那些学欧体和柳体者写的字就明白了。
因此,如果我们既想学到楷书丰富严谨的笔法、结字,同时又避免出现匠气、无韵,那么王羲之的小楷其实是最佳选择。王羲之小楷取法于钟繇、卫夫人等,脱胎于隶书,用笔朴茂自然,同时又避免了钟体的宽扁,体势修整妍美。
王羲之楷书的技法被魏碑、唐楷所吸取,又无这二者的弊病,笔法、气韵双绝。不论是欧、颜、柳、赵还是虞世南、褚遂良、钟绍京、姜夔、王宠,都学过王羲之的小楷。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中,用笔最成熟的一件当属《乐毅论》了,此作是他晚年所写,临终前将它传授给了王献之。
唐代时,此作被收进宫廷,褚遂良将它进行了钩摹,这一版本递藏有序,北宋时又成了宋徽宗赵佶的“心头宝”。赵佶将褚遂良摹《乐毅论》进行了修复,重新进行摹写,这便是《宋人摹褚遂良小楷乐毅论》。
相比于褚本,此作笔画更饱满圆劲,细节也更加纤毫毕现,再现了纯正细腻的王羲之小楷用笔,有网友欣赏后直呼“这才是‘神仙境界’的字”,论美感即使是《灵飞经》也相形见绌。
此作中锋为骨、侧锋为姿,起笔藏露交替,提按自然,横画中段略提,转折处方圆互用,内角圆转避生硬,似“折钗股”,两种转折依笔画态势选择,比隶书的程式化转折更显灵活。收笔轻顿回锋,比钟繇的重按更显简净,精致雅逸。
结字欹正相生,疏密得宜,摆脱隶书的横扁特征,字形多呈长方,中宫收紧,四周舒展,松紧适度,通过长画延伸填充空间,无空泛感。欹正变化微中见巧,既避呆板又不失安稳。王羲之的小楷“以简驭繁”,去除隶书冗余的波磔,保留关键的提按转折,构建了楷书规范,又不陷入程式化。
这种“规范中见自然”的特质,使其成为后世小楷的“法度教科书”,虞世南《破邪论序》、文徵明《琴赋》皆可见《乐毅论》笔法、结字的影子。
作为魏晋风度在小楷中的体现,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的成熟,更在于确立了中正平和的审美范式,值得我们毕生临摹。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