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芯片市场因为美国的H20芯片变得不平静,上个月21号国安部率先站出来提醒,让大家务必警惕美芯片,特别是专供中国市场的H20芯片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三十一号那天官方约谈了英伟达,焦点集中在特供中国市场的 H20 芯片,近期有风声说,这款芯片或许暗藏 “追踪定位” 和 “远程关闭” 功能。
这个月一号人民日报也发声质问,新能源车用它要是真像传的那样,就极有可能面临失控,芯片在生活中作用极大,手机电脑汽车都离不开它,美国在芯片上到底有什么算计?咱们该如何应对?
英伟达想找冤大头?
英伟达H20芯片这场崩盘真正的导火索并不是国家安全部7月21日的通告,那份文件更像是对一个已经失败的产品做出的官方“盖章”,实际上H20出问题早有迹象,关键在于它从设计开始就注定难以成功。
H20的问题根源是它的“不等价交易”属性,简单说就是东西缩水了,但价格没降,这块芯片在性能上被大幅阉割,原有算力削减了将近80%,但定价依然高高在上。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英伟达还附带了一个所谓的“安全承诺”,内容模糊不清,既无法验证,也无法质疑,你只能被动接受。
对于一个价值高达17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英伟达就拿这种产品来应对,这不叫商业判断,更像是一次不负责任的试水,而市场的反应也很快,用脚投票直接让H20跌出采购名单。
而另一个致命问题是信息极不透明,英伟达一直没有公开H20的详细技术参数,买家连这块芯片到底能干什么都搞不清楚,在缺乏关键数据的前提下还要做出采购决策,无异于闭着眼下单。
一个产品如果有竞争力,厂商通常会把亮点放大宣传,但英伟达这次选择模糊处理关键信息,明显是有顾虑,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加剧了外界的猜疑,也让信任快速流失。
其实在官方出手之前,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已经看出问题了,他们内部评估后发现用H20不但不能维持原有的算力水平,还要为这个缩水产品付出“额外代价”。
所以这场崩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市场长期消极反应的集中爆发,英伟达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判断力,也高估了自己品牌的号召力,H20不是技术失败,是战略错误。
国家出手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信任危机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在多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黄仁勋作为CEO看得很清楚,他亲自出面,几个月内多次到访中国努力修复关系。
他试图用个人姿态去弥补公司问题,在链博会上他穿唐装表达亲近,在公开场合他大力称赞中国企业,夸字节跳动、阿里、腾讯是世界一流的AI公司。
他还首次默认中国芯片厂商兼容CUDA生态,这是他过去从未允许的事,但这些努力没能扭转局面,问题根本不在于他态度好不好,而在于他无法控制公司和政治之间的冲突。
英伟达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必须服从美国法律,而美方早就有政客公开提出出口到中国的核心技术产品要带“后门”或某种遥控功能。
这不是猜测,而是明牌,在这种背景下黄仁勋无论怎么强调“没有远程控制”、“功能仅用于审计”,都显得空洞,因为他不是说了算的,一旦美政府下命令他必须配合,哪怕这会直接违背对中国客户的承诺。
这才是中国市场真正的顾虑,企业可以签保证书,但在政治干预面前,一纸政令就能让承诺作废,所以不是黄仁勋不够真诚,而是他没有能力保证真诚兑现。
而国家层面也已经出手,7月21日国家安全部首次对H20芯片发出公开警示,把问题定性为“国家安全风险”,不是普通的商业争议,紧接着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并明确指出存在“后门漏洞”等安全隐患。
第二天,《人民日报》公开点名英伟达,这可不是小事,官方态度明确这绝非普通的信任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数据安全以及核心技术控制权的大事。
中企开始弃用英伟达
这次关于英伟达的信任危机,市场反应比任何舆论都快也更真实,国家发声之后资本市场立刻用行动表态,A股上所有跟英伟达供应链有关的企业股价迅速下跌,资金毫不犹豫地撤离。
逻辑其实很清楚:英伟达要是在中国市场走不通了,那些靠给它供货、做分销或技术配套的国内公司,未来的订单肯定会受到影响,市场的抛售是在提前兑现风险,预期已经变了。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边:国产芯片概念股反而逆势上涨,资金从英伟达相关板块撤出后,很快流入像华为昇腾这类本土芯片企业。
这种资金流动其实就是一份清晰的信号:市场已经开始押注国产替代会加速落地,资本市场的动向只是开始,更关键的是企业客户正在用订单重新做选择。
360的周鸿祎公开宣布彻底不用英伟达了,全面改用国产芯片,这表态很快引起强烈反响,毕竟它是中国大网络安全公司之一,它这么转向对其他企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周鸿祎说得很直接:中国现在首先需要的是“安全”,性能强不强、生态完不完整,都要排在后面,如果产品连基本的可控性都没有,再好的参数都没用,他的判断也很快成了科技企业普遍认同的共识。
他还指出国产芯片哪怕短期有差距,也得用上去、跑起来,只有在实战中不断迭代,才能补上短板、加快成熟,企业如果永远依赖那些无法掌控的产品,迟早会吃大亏。
国产芯片迎来市场大爆发
英伟达这次信任危机给了国产芯片阵营一个难得的机会,它在中国市场多年积累的优势短时间内被快速削弱,而那些长期默默追赶的国产芯片厂商,终于等到了上场的时机。
从市场数据看变化非常明显,事件发生前英伟达几乎垄断了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份额一度接近100%,但风波后它的市场占有率迅速跌到了约70%。
而丢掉的这30%几乎全被国产芯片接住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华为昇腾,昇腾910B的市场占比从原来的5%迅速上涨到23%,这意味着现在中国市场上,每卖出四块高端AI芯片就有一块来自华为。
这不是市场盲目跟风,华为昇腾910B性能追上英伟达A100的百分之九十二,功耗更低,性价比更高,在不少实际应用中它完全能直接替代。
而下一代产品昇腾920也在推进中,目标是对标英伟达最新的H100芯片,除了华为,寒武纪等其他国产厂商也开始分到一部分市场蛋糕。
越来越多中企发现,现在真不用非得用英伟达芯片了,国产的方案也能正常用,而且用着稳定,整个过程自己能掌控。
这场市场变化也得到了政策的配合,国家出台新规明确要求国企在采购中,国产芯片必须达到50%的占比,所有使用的进口芯片都要经过严格安全审查。
这场由H20芯片引发的风波,其真正意义是它改变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基本思路,过去英伟达最大的优势是其CUDA软件生态体系。
但这次事件之后,中国市场的核心诉求变了,不再只看性能,更看产品是否透明、是否安全、是否受控。
英伟达想靠一款“特供版”芯片继续留在中国市场,但这种模糊不清、信息不对称的做法,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的启动,中国市场现在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