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8月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到:结合实际调整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缓解房企压力;发展避暑、森林、温泉等旅居业态,规划建设一批避暑康养旅居地产项目,拓展粤港澳、成渝、长三角等异地客群,培育壮大“旅居贵州”消费市场。这条消息颇为重要,标志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需求的又一次重大转向。
图片源于网络
过去房地产调控的基本调性,是只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其余情形大多被归入“炒房”。所谓刚需、改善,通常指居民在工作所在地的首次或二次置业。至于异地购房,往往被笼统地视为投机。
早在多年前我就提出,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刚需”的内涵在不断演变:
- 过去“有一张床睡”就是刚需,两室一厅已算豪宅;
- 后来两居室是刚需,三居室算改善,144 平方米以上才是豪宅;
- 如今不少城市三房已成刚需起步,四房才算改善,面积再大也未必算豪宅,还需稀缺资源或高规格配置加持。
异地购房亦如此。十年前我在海南岛调研时发现,对许多东北、西北的老年人及呼吸道慢性病患者而言,海南的房子就是刚需——不为升值,只为躲避北方严冬。他们买的多是普通洋房,面积不大,且呈“同乡抱团”式分布:一个小区多是甘肃人,楼下餐馆主打西北菜;另一个小区则以宁夏回民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度假呈爆发式增长,周末短途、寒暑假长途已成常态,由此衍生出旅游度假购房需求——到海南避寒,到东北避暑等;虽非第一居所,却仍属自住范畴。可惜这类需求长期被忽视,被简单划入投资投机。
由于当时认知有限,加上抑制房价的初衷,不少地方对异地购房采取严厉限制:非本地户籍、无本地工作的购房需求一律被禁止。最典型的是海南,全域限购至今未松。
贵州此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培育“旅居贵州”消费市场,既是对房地产需求的重新界定,也是政策上的全新安排,既有利于释放外地旅居购房需求,又有助于消化本地因刚需不足而积压的库存。作为首个省级政府发布此类文件,贵州的做法或将被其他省市效仿。贵州能以避暑为主题,东北能否以“避暑”切入?南方城市能否主打“避寒”旅居?各种题材与形式均可探索。
中国楼市已进入“刚需总体饱和、局部不足”的新阶段,再提全面棚改已失去现实意义。未来房地产的发展,除围绕“好房子”进行住房升级换代外,还可充分挖掘以旅居为代表的第二居所需求。既然很多家庭拥有两三台电视、两三部手机,为何不能拥有两三套自住房?市场空间依旧广阔,关键在于更新认知、减少政策限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