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曹雪芹笔下的旷世奇作,书中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人物世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大多保持了客观冷静的态度,没有直接评价他们的好坏。
每个人物都展现出多面性,不可简单地用单一标准去评判。然而,在这众多角色中,却有两个人物受到了曹公的讽刺:其一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秦可卿,其二便是孀居多年、独自抚养儿子的李纨。
秦可卿作为宁国府荒淫奢靡生活的象征,受到批评似乎无可厚非。但李纨在许多人心目中不过是个避世退隐、不愿掺和俗务的人,为何也遭到曹公鄙视呢?
写王熙凤时,曹雪芹不仅展示了她管家理事的高超能力,还揭露了她为人心狠手辣、草菅人命、无视礼法的一面。
尽管如此,他仍对王熙凤有所赞誉,说她虽然结局凄惨,但为女儿巧姐积累了阴德。而反观李纨,书中却没有任何肯定之词,相反还说她“不为子孙积阴骘”。
李纨出身名门,她父亲是国子监祭酒,一家诗书传家。与贾珠成婚本应是一段门当户对的良缘,可惜贾珠英年早逝,使得李纨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从此独自抚育儿子贾兰。
由于她年轻守寡,全家上下对她格外照顾。贾母特意将她的月例银子定得与自己和王夫人同等,并赐予大量地契房产,使得李纨经济上十分宽裕,即便要养育儿子也不成问题。
本该掌家的她,却选择远离家务琐事,对家中的事务不闻不问,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贾府曾办诗社时,作为大嫂子的李纨担任掌坛之职。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个诗社的运转资金并不是由她出资,而是带着众小姐们找王熙凤做东。这种行为让人不得不质疑,她是否真如表面那般清高淡泊,又或是在逃避某些责任?
通过细腻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纷繁复杂的大观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选择。
而正是这些选择,让我们窥见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样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在纷扰尘世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又如何面对自己的责任与选择?
王熙凤见李纨前来要钱,便与她细算起账目:
“你每月的月钱有十两银子,比我们多出一倍。老太太还说你是寡妇失业,可怜收入不够用,又有个小儿,所以额外给了你十两银子,这样和老太太、太太平等。此外,还有园子里的地租,每年终还能分到年例。你的主仆加起来不过十个人,但吃穿用度却都是大户人家的规格,总计下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
虽然王熙凤的话带着几分戏谑,但也不无道理。
后来,有一次王夫人急需用钱。在贾母八十大寿前的两个月,因没有足够的钱为贾母准备寿礼,王夫人焦虑了整整两个月。最终还是王熙凤提醒她,将阁楼上一些闲置的大铜锡器物卖掉,换得三百两银子帮贾母办了寿礼。
按理说,在日常生活中,王夫人和贾母对李纨都照顾有加。贾母过寿时,为表孝心,李纨本应敬献一些银子,以解王夫人的燃眉之急。
此前,众人为给王熙凤庆生,都凑份子钱,而贾母体恤李纨孤儿寡母的生活艰难,所以免去了她的份子钱,并自己补上。这般关怀备至,而李纨却如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
更让后人诟病的是,当时贾府家道中落,无论是人还是事都纷乱不堪。这时,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了烟柳之地。
而此刻的王熙凤已经陷入“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境地,自身难保,即使痛恨女儿遭受迫害,也无能为力。
贾琏也不在家中,无从保护巧姐。而巧姐的祖母邢夫人,更是一个庸碌无能的人,加之不是贾琏的亲生母亲,所以即便巧姐遭遇困境,她也不会伸手相助。
在这关键时刻,本可以有所作为的人只有李纨,但她依旧选择明哲保身,没有任何行动!巧姐已经沦落到烟花柳巷,若要赎回她需要一大笔银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