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西泠春拍中,一块 明天启二十五两金锭,长8.7厘米,重894.4克,最终成交价含佣金高达322万元!
上面刻着的字,写明了是四川布政使司交上来的足金。这玩意儿可是宝贝,明代这种大个儿的官锭存世极少。
每一块都是研究古代的税收、铸钱或者怎么跟外国人做买卖的历史资料。
天启二十五两金锭 西泠2025春拍:322万
看拍卖图片,这块金锭黄澄澄的,成色应该很不错,能拍这个价也正常。
不过,这里头藏着一个挺冷门的知识:明代很多官方的金锭,其实成色严重不足!
翻翻各大拍卖行的记录,你会发现不少明代金锭的标注里,会老老实实地写着“八成色”、“七五成色”甚至更低。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上缴给朝廷或者官府用的“官锭”,金子怎么就不纯了呢?
铭文欣赏
要知道,唐宋时期很多金锭的纯度都能达到九成、九五成了,技术根本不是问题。
像这次拍出天价的天启金锭,成色都这么好,虽然明朝那时已经有点走下坡路了,但更早的永乐盛世时期铸造的官锭里,也有不少成色不足的。这显然不是国力不够导致的。
那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要说到明代(以及清代初期)对黄金的一种特殊分类和管理方式了。
那时候的金子,大致分成两种。
起源明代发扬于清代的“宝泉局”(老建筑)
一是足色金: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纯度比较高的金子,通常能达到九成(90%)或者九五成(95%),是当时的“高标准”。
二是成色金: 这个就是纯度低于九成的金子了,低到七五成(75%)、七成(70%)甚至可能更低。
这种“掺了水”的成色金,官府也认?也流通?
认!但是有规矩。当时的办法是:先称重量,再按纯度打折换算价值。
你交上来一块标明“二十五两”但只有八成的金锭?官府收下,记账时按二十两足金的价值算。金锭上标注的重量是实实在在的,至于纯度,大家心知肚明,按规矩折算就行,这在当时是被官方和市场认可的体系。
明嘉靖五十两金锭 保利2020拍卖:805万
各种成色不同的金子,颜色上也能看出区别,古人还总结了个顺口溜:七青八黄九紫十赤,四六不呈金!
七成金颜色偏青黄、八成金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正黄色”、九成金是浅黄带点紫,纯度再高到接近纯金颜色会更偏紫黄。
足赤金(接近100%),就是纯正的赤黄色!而六成以下的黄金颜色泛白,已经不成金色了。
其实想想,我们现在买首饰常说的18K金(含金量75%)、24K金(理论上99.9%),本质上也是“成色金”概念的延续,只不过现在标准更统一、标识更清晰了。
北宋靖康款官制十两金锭 西泠2010拍卖:179.2万
考古发现和传世收藏都证明,明代官方发行的金锭里,“成色金”的身影有很多。比如著名的“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金器里就既有成色不足的小金锭、金首饰。
也有像“长沙府足色五十两金锭”这样标明“足色”的大金锭。这说明官方体系内,不同纯度的金子是并存且各有用处的。
官府为啥要接受甚至“生产”这种不太纯的金锭呢?其实从汉代大量黄金“消失”(墓葬战乱等因素)后,黄金的产量就一直严重不足。历代的来源大多都是税收、课税(矿课矿税)、地方或藩属国的进贡(贡金、进呈)。
明代黄金虽然贵重,但流通性远不如白银。朝廷的黄金征收任务中,地方官府也层层盘剥,那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明 「周王賞功」金锭 154.7g克 嘉德2024拍卖:42万
由于中国本身金矿资源并不丰富,明代的金锭无论成色高低,留存至今的都极为稀少。尤其是标着“足金”的,那基本都是天价!
历代的各种黄金造像、首饰、祈福钱等皆是如此,也因为稀少所以催生了鎏金这种高超的技艺。
一直到崇祯年间,白银依然大量存在,黄金也不鲜见。不过收不上来也没用,发不起工资的后果,就是诞生了李自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