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说明白一件事并不容易。
有人想说东,别人理解成西,有人想说白,别人理解成黑。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理解上的偏差?为什么说明白一件事不容易?因为人人都有认知偏差,人人都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并不能完全替换,也不能完全认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便是长相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也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人出生之后,意识就像一张白纸,受到后天的刺激,就相当于在白纸上画了道道儿。当道道儿增多之后,就会形成认知经验。人的认知经验很可怀疑,很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随着人的成长,认知经验系统逐渐丰富,也逐渐完善,人才会变得成熟起来,但这种成熟也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状态。人自以为掌握了语言文字,自以为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表达一件事,但只是人自以为,而不是他人认为。有人给他人讲述一件事,讲得眉飞色舞,沉浸在其中,而他人却并不能沉浸进去,不能感同身受,认为讲故事的人有一点自恋,有一点多情,没必要那么夸张。讲故事的人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生动了,而听故事的人却比较冷淡,甚至转身离去,就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听故事的人不敞开心扉,不接受故事呢?很可能这个故事对听故事的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也不吸引人,甚至听故事的人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没必要听下去了。可是讲故事的人却认为自己的经历鲜活生动,必须要说给别人听。
曾经有单位的女同事开着汽车回家,一人开一辆,路上遭遇了车祸,只是一个女老师的车被人追尾,撞坏了汽车外壳,却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其余的几个女同事都看到了,惊魂未定。她们回到单位之后,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把事情讲了一遍,甚至见人就讲,有一点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的意味。但她们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正常,直到领导出面,不要她们再讲故事了,她们才不对同事们讲,不然每个人讲了一遍,面对不同的人讲,即便听的人已经听别人讲过了,也仍然要听眼前这个人再讲一遍,那是多么无聊的事。几个女同事分别讲述车祸的危险经历,却站在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讲的故事是一个事儿,但出现了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叙述结果。同事中有人表示同情,有人注重安全,告诫她们开车一定要注意路况,有人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有人注重她们讲故事造成的社会影响,有人关注被撞车的女同事。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是根据叙述人的不同以及叙述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改变。似乎每个人都无法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即便是作家,用文字来叙述一件事,也只能达到自己理解上的所谓完整,却并不能真正完整地叙述一件事,不可能从所有角度来叙述。作家会注重事件的典型性,注重叙述角度的典型性,注重小说人物的典型性,而不典型的却往往忽略不计。
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典型性,只有作家总结之后才会出现典型性。人们想要叙述一件事,要把这件事说明白,就变得非常不容易,不但要讲究叙事技巧,而且要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力求展现事件的全貌,而不能只是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也不能从个人的想法出发,以免出现很大的偏差。但每个人似乎都十分自信,甚至十分自恋,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事件,用自己的叙述方式来叙述一件事,就容易产生很大的偏差,倘若加上自己的评论,就更容易错上加错了。苏轼和佛印参话头,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苏学士像一尊佛。佛印问你苏轼,苏学士是看我像什么?苏轼笑着说,你像一泡粪。佛印笑笑,并不反驳。苏轼越想越不对劲儿,第二天去见佛印,问佛印为什么不恼怒。佛印说,看什么像什么,就证明心里有什么。我看你像一尊佛,证明我心中有佛;你看我像一泡粪,证明你心中有粪。苏轼哈哈大笑,自认为斗法失败,修为不高。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就是如此,心就像明镜一样,能映照外界的事物,但映照成什么样子,就不是所有人能够把握的了。人和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以至于很多人怀疑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认为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其实这种真实是虚假的,因为仅仅局限在人的视力范围以内,局限在可见光硬照映的范围以内,超出这个范围,人类就无法看到了。
人能够感知到的事件是有限的,而且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感知,获得的是个人的感知经验,叙述出来带有很大的偏差。倘若能把很多人对一件事的叙述加以总和,就可以看得比较全面,但也是一种相对的全面,而不是绝对的全面。语言学家说话比较严谨,政治家说话也比较严谨,但有时候也说错话,也容易产生误解。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歧义,有些词语放到某个语境中是一个意思,放到另外一种语境中就是另外的意思,还有一些词语古今意义不同,应用环境不同,造成了意义的不同,最终会产生歧义。或许正如禅宗所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旦用了文字,就等于提笔即差。自认为写出了好故事,读者却并不一定认同。写作的人有自己的语言运用风格,甚至没有形成风格,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就认为写的不错,叫做“文章还是自己的好”,却最终不能获得读者认同,怎么说都是个人文字修养比较弱,或者说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当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写作的人就应该多读书,多模仿名家作品来写作,以求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而不能自恋且自大。说话的人也是如此,说多了反而产生副作用,说少或不说就会被人漠视,只有恰如其分地说,才会被人重视,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说呢?
苏轼临终之前,有人提醒他想着佛或佛国,死后就能超度,到佛国去。苏轼摆摆手,说了一句话,“开口即差。”意思是话一说出口就错了,就好像文字写出来就错了一样,根本无法完全表达人的思想,就更别提表达意识了。由此来看,每个人想的太多,说的太少,写的太少,说的和写的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会产生很多误解,还是尽量少说少写,不要误导别人就对了。看看别人怎样说明白一件事,就知道别人的意识和思想是怎么回事了,但要明白,说明白一件事并不容易,甚至根本无法完全说明白,因为在说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主观主义因素,也掺杂了很多造成歧义的语言,甚至叙述方式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明白了这些,就不要轻信别人的叙述,不要轻信文字表达的东西,要试着自己去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