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民政局负责办理离婚手续的窗口,变得越发的热闹起来,而办理结婚证的地方,没几个人在排队,反倒是办理离婚的队伍,排到了门口。
有人调侃道:“结婚就好似买彩票一般,那中大奖呀,实在是太过艰难了。”
可背后,是一个令人辛酸的现实: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敢结婚了。
表面上看,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感情变心,害怕生活有重压,实际上,根源在于“原生家庭” 。
有人说:“一个人究竟该怎样去爱别人呢?得看他自己有没有被好好爱过。”
是啊,父母没有教导孩子怎样去爱,没有教导孩子怎样去承担,没有教导孩子怎样去相处,那就别怪他们害怕婚姻。
一、从小在“鸡飞狗跳”的家庭里长大,怎么敢憧憬婚姻?
有个姑娘说,她一想到婚姻,就想起父母的吵架声。
她爸脾气暴,动不动就摔东西,她妈唠叨刻薄,怨气满满。
她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她对于婚姻的理解为,婚姻意味着彼此之间的指责,意味着陷入冷战,意味着相互进行消耗。
有人讲,“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还说,“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疗愈”,这种说法非常真实 。
有许多年轻人,并非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他们目睹了父母相互折磨的情形,于是便不再对婚姻怀有期待。
对他们来说,婚姻不是港湾,是牢笼;不是依靠,是战场。
父母经历的那些琐碎繁杂的事,成了他们心里如同玻璃渣般难受的存在,你却要让他们步入婚姻,他们怎么会有勇气呢?
二、父母一手包办的孩子,长大后连婚姻都不会选
有一位男孩,结婚仅仅半年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是,他完全不明白“过日子”该如何去做 。
婚前他从未做过家务,也未曾管理过情绪,他认为婚姻不过是吃饭睡觉,有个人陪伴而已。
可他忘了,婚姻是两个人的生活,是一场需要协作的修行。
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当,他不懂得如何做选择,他更不懂得如何承担责任。
这类年轻人很多!
他们上学,是父母选择的,工作,是父母寻找的,就连对象,也是父母帮忙通过相亲挑选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更不要说为婚姻负责了。
有人觉得,父母出于“好心”进行包办,实际上是在逐渐切断孩子的独立能力,没有具备独立能力的人,便没有能力去经营一段关系 。
三、父母嘴里“为了你好”,实则把孩子推进了婚姻的深渊
“你都30了,该结婚了!”
“赶紧把孩子生了,早点完事!”
“工作稳定就行,感情有了慢慢培养!”
有多少年轻人,在这般催促与劝导之下,步入了一段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的婚姻。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场婚礼,实际上,这是一次仓促的交代。
结局是什么样的呢?不是陷入冷战,就是走向离婚,有的人在婚姻当中,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后悔地说:“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为了你好”这四个字,有时是爱的名义,实际却是控制和干预。
父母为孩子决定婚姻大事,当孩子自食苦果时,父母却用一句“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
父母不是不该插手,而是要懂得分寸。
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看清自己,是教会孩子辨别人心,而不是拿着年龄当作利器逼人踏入婚姻的困境 。
四、年轻人对婚姻越来越冷感,恰恰说明,他们越来越清醒
“我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不想复制父母那样的婚姻。”
“我宁愿一个人,也不想被消耗。”
这些话,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成熟。
很多年轻人其实比上一代更清醒。
他们明白,婚姻并非“门当户对”与“合适就行”,它是一种需要长久陪伴的责任,是一种尊重,是情绪价值的双向满足,是即便一起走过柴米油盐,依然不会厌烦的默契 。
他们并非不打算结婚,而是在等待一个真正值得与之结婚的人,等待一个情感真正成熟的自己 。
在这方面,父母不该一味催促,而该思考:
你给孩子树立了怎样的婚姻榜样,你和伴侣的关系,会让孩子向往婚姻吗,还是会让孩子害怕婚姻?
写在后面的话
说到底,离婚数字背后,藏着无数原生家庭的阴影,存在父母观念的压迫,还有那些被逼着前行的孩子,那些从未被教会爱的孩子 。
婚姻不是儿戏,更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父母真正的责任,并非催婚催育,而是要教会孩子,怎样成为一个能够好好爱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能被爱的人。
有句话说得很恰当,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从父母的影子里抽离的过程” 。
希望这代年轻人,能活得比上一代更自由,也更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