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导体进口将超越石油!”
印度外长苏杰生之子Dhruva Jaishankar近日接受采访时提出的警告,虽然刺耳,但同时也对印度芯片制造业展示出勃勃野心。这个曾因“牛粪芯片”沦为笑柄的国家,如今正举全国之力豪赌半导体——从班加罗尔的设计实验室到古吉拉特邦的晶圆厂工地,从美光、力积电的巨资投入到政府70%的补贴狂欢,印度的“半导体野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正如主持人提出的疑问:这会不会又是一场“印度速度”的闹剧?
一、印度凭什么弯道超车?
Dhruva Jaishankar对印度半导体的未来充满信心,首先值得自豪的底气来源于对人才数量的乐观预估。
在硅谷半导体公司的核心部门,印度工程师的比例正在疯狂飙升。英特尔班加罗尔研发中心拥有3000名工程师,高通印度团队承担着全球40%的5G芯片设计任务。这种“人才虹吸”的背后,是印度三十年的卧薪尝胆:从1985年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设立首个研发中心,到如今全球前25大半导体企业中有23家在印度布局,有数据显示印度已悄然掌控全球20%的芯片设计人才。
印度政府还热衷于“人才军备竞赛”。印度电子部早前宣布,将在“未来技能计划”下培训8.5万名工程师,目标直指先进封装、晶圆制造等核心领域。这种“工程师红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Saankhya Labs开发的5G通信芯片已通过华为测试,Sensesemi的医疗物联网芯片即将量产。正如美光CEO桑杰·梅赫罗特拉所言:“印度正在成为全球半导体设计的大脑。”
二、制造环节:从180纳米到28纳米,台企代工能否拯救印度?
在古吉拉特邦的盐碱滩上,一座投资110亿美元的晶圆厂正在拔地而起。这座由塔塔集团与台积电合作的工厂,目标直指28-110纳米芯片量产,2026年投产后将年产60万片晶圆,相当于印度现有产能的4倍。为了这个项目,印度政府罕见地展现出“印度速度”:极短时间内完成土地征收,特批地下水开采权,甚至将电网升级成本纳入财政预算。
但这场“制造狂欢”背后,是技术代差的残酷现实。当台积电、三星已量产3纳米芯片时,印度还在为28纳米挣扎。更讽刺的是,印度唯一的本土晶圆厂SCL至今仍在生产180纳米芯片,其技术水平相当于2000年的英特尔。即便有台企代工,力积电也仅提供技术授权,拒绝参与运营——这种“代工模式”能让印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吗?
三、封装测试的真相:各邦疯抢“半导体尾巴”,印度凭什么复制中国奇迹?
在阿萨姆邦的稻田边,塔塔集团投资32.5亿美元的封装测试厂正在日夜施工。这座每日产能4800万颗芯片的工厂,将专注于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领域。与此同时,古吉拉特邦的美光工厂已获得印度政府13.75亿美元补贴,目标覆盖DRAM和NAND芯片测试。北方邦则祭出“税收全免”大招,吸引瑞萨电子、Stars Microelectronics合资建厂。
这种“全民造芯”的狂热,让人想起2000年代中国封装测试产业的爆发。但印度面临着致命短板:封装测试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和超纯水,而古吉拉特邦的电网却频繁停电,阿萨姆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水质污染严重。更尴尬的是,富士康与HCL集团合作的封装厂,首期竟只能生产显示驱动芯片——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产品。
四、印度的“造芯诅咒”何时休?
历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印度半导体。1960年代,仙童半导体因官僚主义撤离印度,转投马来西亚;1980年代,印度半导体实验室(SCL)因电力补贴未兑现而破产。如今,这种“印度病”仍在延续:台群丰科技与印度Kaynes Semicon的合作因印方未履行协议而破裂,导致群丰最终破产。即便有台企代工,力积电也仅扮演“技术包工头”角色,拒绝承担运营风险。
更严峻的是基础设施的崩溃。一座月产5万片的晶圆厂,每小时耗水量超过千吨,而古吉拉特邦正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当莫迪在阿萨姆邦高调宣布28纳米芯片即将量产后,当地农民却在抗议工厂抽干了灌溉水源。这种“造芯与民生”的矛盾,可能成为印度半导体的阿克琉斯之踵。
五、全球博弈:美印联手对抗中国?这场豪赌的结局早已注定
在华盛顿智库的报告中,印度被视为南亚关键棋子。美国商务部已批准向印度出口28纳米芯片制造设备,应用材料、Lam Research等巨头纷纷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这种“技术输血”背后,是美国对供应链多元化的迫切需求——毕竟,中国已经掌握了全球60%的成熟制程产能。
但印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莫迪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半导体自给率从5%提升至50%,并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国。这种豪言壮语的背后,是7600亿卢比(约91亿美元)的补贴在支撑。但正如《经济学人》警告:“当政府补贴超过企业投资时,往往会催生效率低下的‘半导体泡沫’。”
结语:印度的“半导体幻梦”,终将是一场镜花水月?
今年五月初,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的雄心受到挫折。由于种种原因,信实、阿达尼和塔塔等印度大公司已经退出了在印度的芯片制造投资。
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Zoho 暂停了其 7 亿美元的芯片制造计划。由于担心国内需求疲软,阿达尼集团暂停了与以色列 Tower Semiconductor 公司价值 100 亿美元的芯片项目。
怪不得网友评论说,印度的错觉在于:“东大行我也行。”
当Dhruva Jaishankar在访谈中畅想“印度半导体帝国”时,他或许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半导体产业是技术、资本、人才的三重博弈,而非单纯的政策狂欢。印度的设计人才红利值得肯定,台企代工的产能扩张值得关注,但历史教训与现实困境却揭示着残酷真相: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印度可能永远只是“设计大脑”和“封装手脚”,而非真正的“制造心脏”。
(据《印度快报》《虎嗅网》《经济学人》及印度电子部公告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