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59期】
近来,外卖平台千亿大战成了网络热门话题。当“30分钟达”的红色标签在外卖软件首页上跳动,当支付成功后手机弹出“新客立减15元”的弹窗,当外卖平台补贴大战把30元吃饱变成消费惯性,当满减凑单的算盘比厨房的锅铲更响,现代人在享受着“所想即所得”的便利中,不知不觉把吃饭变成了算法支配下的机械操作,连耐心也正在被算法驯化。是时候提醒自己:警惕外卖带来的即时满足的温柔陷阱!
一、外卖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延迟满足理论:人类对即时奖励的渴望会随着等待时间缩短呈指数级增长。外卖平台正是深谙此道:从最初“1小时达”到如今“30分钟必达”,配送时间的每一次压缩,都在悄悄降低我们对等待的耐受力。就像温水煮青蛙,当30分钟成为新的正常速度,我们会逐渐忘记:从前买菜要逛半小时菜市场,做饭要等水烧开、等面发酵……这些慢节奏里才藏着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亲自下厨做一餐美食,对身心都是一次疗愈。然而,当外卖取代了下厨,吃饭失去了生活的仪式感,人们也错失了一起买菜、择菜、等锅开过程中最珍贵的情感流动。2022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对800名成年人进行10年追踪随访,结果发现:坚持自己做饭的人群,其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在晚餐后比依赖外卖者低18%-25%,长期焦虑指数下降幅度达30%(Alice S. Goff et al., 2022)。相反,如果把外卖异化为“情绪代餐”,用麻辣烫的灼烧感对抗工作中的焦虑,靠炸鸡的油脂填补分手后的空虚,就会陷入“越点单越空虚”的恶性循环。
二、重新定义外卖的意义
外卖本身无罪,它是现代社会的应急补给站,也可以是生活的小确幸激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外卖的意义,掌控点外卖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它牵着生活的鼻子走。
下次想点外卖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真的需要吗?是忙到没时间买菜做饭,还是单纯因为不想动?如果是前者,外卖是合理选择;如果是后者,不妨起身去楼下买个包子,或煮碗泡面——动起来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生活的掌控。
2.我在享受服务,还是在交出自主权?点单时,你是会根据口味备注少盐少辣,还是直接接受系统推荐的爆款套餐?当自己习惯了那种“系统懂我”的便利,你是否也在悄悄放弃对吃什么怎么吃的选择权?
3.这顿外卖是生活的插曲,还是日常的主旋律?如果一周七天有五天靠外卖解决,当等外卖的时间取代了和家人做饭的温馨,当塑料餐盒的油腻感覆盖了厨房的烟火气,你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健康,更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
三、从厨房开始,重建生活的仪式感
如何学会在外卖的便利和厨房的温度间找到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小小的改变开始:
设定外卖边界:规定每周最多点3次外卖,非工作日晚餐必须自己做,让外卖从日常依赖变成偶尔奖励。
把厨房变成情绪疗愈场:不必追求复杂的菜谱,从煮一碗面开始。洗一把青菜、打一颗鸡蛋、看面条在沸水里浮起,这些参与式劳动比单纯进食更能带来治愈感。
用“慢食”对抗快节奏:试着每周留一个晚上和家人共餐,一起去菜市场挑两把青菜,听妈妈唠叨这个季节的空心菜最嫩,看爸爸笨拙地打鸡蛋……这些被外卖省略的冗余时间,恰恰是维系亲情、传递生活智慧的重要纽带。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人间至味是清欢,这清欢不在山珍海味里,而在洗菜时的水声里,在翻炒时的锅气里,在家人夹菜时的碰杯声里。面对外卖大战,我们要有底气拒绝算法安排,警惕即时满足的陷阱,重新建立生活的仪式感。”
作者简介
付瑞泽,大学本科在读。阳光开朗,热爱篮球,话剧和舞蹈。
主播简介
王浩然,大学本科在读。热爱生活,喜欢篮球,积极向上的航天学子。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付瑞泽
主播 | 王浩然
审核 | 陆峥
编辑 | 张子豪
校对 | 刘俞希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