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提出:
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心理社会危机,而35岁后最危险的陷阱是陷入“停滞感”。
法国摄影师David Tesinsky曾拍下一组日本上班族的照片。
地铁上每个人都衣冠整洁,却也都一脸倦容,面无表情,仿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过了35岁,就是这样的精神面貌。
每天重复同样的轨迹,工作流程化,生活模板化,对新事物不再好奇;
混得不好不坏,过得乏善可陈,说不上哪里不对劲,却也活得了无生趣。
生活就像一潭死水,若不流动,必将腐烂发臭。
想要打破这种日复一日的死循环,让自己从麻木中苏醒,你必须先让自己流动起来。
01
身体流动
乔布斯在49岁的时候,想要出版自己的传记。
他打电话联系著名的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邀约见面。
让艾萨克森费解的是,乔布斯给出的地点不在公司、咖啡厅,或是其他正式场合,而是在户外。
乔布斯竟邀请他一起散步。
后来他才知道,乔布斯喜欢在散步的过程中进行严肃的谈话,甚至有边走路边开会的习惯。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工作没有思路,项目陷入停滞后,出去走两圈,透透气后就找回了一些灵感;
生活压力大,被挤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去健身房大汗淋漓后,就能缓解一些。
这是因为运动拥有“短期情绪效应”。
身体动起来之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会显著下降,愉快度则会显著提升。
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大脑也会得到放松,变得更活泛,更富创造力。
亚利桑那大学有项研究发现,运动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生长。
不运动的人,大脑神经元稀疏孤立,难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而爱运动的人,神经元网络密集相连,总能迸发出好的创见和想法。
可以说,动起来是成本最低,能效最高的激活大脑的方式了。
若你常常觉得自己反应迟钝,脑子像生了锈般转不动了,请先让身体动起来。
也不必一定要去健身房,用骑车代替打车,上下班不远可以步行。
周末少宅在家,多出去爬爬山,散散步,游游泳,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气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焕然一新。
02
思维流动
虽然我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但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思维还是跟得上时代的。
直到今年年初,团队有同事提出可以用AI辅助写作,我几乎不假思索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深耕写作二十多年,过往的认知和经验让我对这种工具嗤之以鼻。
直到我亲自上手,深度体验之后,才感受到它确实是有用的。
这让我有一个警醒:
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我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认知闭环”里。
觉得基于自己过去多年的经验,自己的那套理论才是唯一真理,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那套去接受新生事物。
长此以往,很容易闭目塞听,被现实迎头痛击。
想要打破这样的困局,我们必须保持空杯,让自己的观念不断被挑战,被撞击。
你要多去看不符合你口味的书。
蔡康永说过: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你永远就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单独的世界,会为你提供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
你更要去接触自己不认同的理念。
纪录片《学习的人》里拍摄过一座特殊的图书馆。
在这里没有独立学习的空间,也没有安静祥和的氛围。
有的是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大声辩论的人。
这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在交流里碰撞彼此的思路。
单一的视角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自大,越来越狭隘。
与他者交流碰撞,可以触碰到不同的思想,打开你认知世界的另一个角度。
心理学家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比作海水的三个区域:岸边、浅水区和深水区。
生活在浅水区看似安全,但一旦涨潮,就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不断往深水区探索,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你才能不惧时代的大风大浪。
03
社交流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想去大城市闯一闯时,身边人劝你:大城市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不如小城市安逸;
你想换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朋友苦口婆心说:现在稳定的工作多难得,别瞎折腾。
你想创业做生意,又有人阻拦:投入这么多,赚不到几个钱,不值得。
原本你的生活可以延伸出无数支流,最后却变成一汪死水,再没有奔涌的可能性。
发现没有,如果我们的社交圈局限在相似的家庭背景、同一个行业,甚至是同样的兴趣爱好……我们所能接收的认知和信息非常有限。
目之所及都是旧人,没有新的信息输入,没有新的机会触达,日子难有变好的势头。
只有不断在新环境中链接新的人,生活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我看《天道》时对肖亚文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在丁元英的私募基金解散后,肖亚文明明不是助理了,但她却自费两万多,远赴法兰克福找芮小丹,就为给丁元英租个房子。
为什么她要这么做?
她这样解释:
通过这个人,就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能让你思考、觉悟,这些对别人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很重要。
最后,也正是肖亚文主动搭上丁元英这条线,她这才有机会从打工人蜕变为老板。
我很认同一句话:
“如果从过去到现在,你的三观、认知和圈子从未改变。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你比过去的你,会有更好的生活?”
一个人的社交圈就是他的世界,代表了他的审美和生活层次。
不愿跳出现有的圈子,你的人生会在安逸中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条溪流停止不动,就是一潭死水;只有向更远处奔涌,才有可能汇聚为大海。
倘若你对当下的生活不满,困守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出路时,不妨先去到新的环境中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或许你才能遇到不一样的风景。
04
能量流动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提出过一个论断:
当下这个时代,正在形成一种“低能量社会”的社会形态。
具体表现为,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越来越多人成了躺平族:
虽然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情绪却莫名其妙低落,下班一回家只想窝在沙发里,仿佛身体被掏空。
情绪低迷,易烦躁;身体疲倦,不想动。
作家梭罗在《河上一周》一书中就分享过自己的真实经历。
22岁那年,他经历工作生活的种种暴击之后,把自己关在家里躺平了三个月。
这期间,他懒得见人,懒得看书,甚至连吃饭都懒得动弹。
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没力气,只能一天天躺在床上熬日头。
哥哥见他如此颓丧,强行把他拉出门。
在户外,他们不顾一切地随风自由奔跑;他们自制木筏,沿着家乡的康科德河漂流;哥哥还带他走进乡野的市集,和各种小贩一起谈笑风生。
只短短一周后,梭罗便发现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改之前的萎靡消极,变得明朗向上。
很多人状态不好的原因也是如此。
常年不晒太阳不吹吹风,不是把自己关在格子间,就是一天天窝在家里。
外界的能量进不来,而自己本就不足的精气神也会很快被消耗光。
能量是需要交换的。
生命就像一块电池,在工作和生活的琐碎中消耗的电量,你必须在其他事情上找到补充。
无论是好好睡上一觉,酣畅淋漓地来一场大扫除,跟大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还是跟安静地与自己的宠物独处 ……这些都能成为为你输送能量的充电宝。
有意识地让能量流动起来,喂饱自己的精气神后,你才能经得世事搓磨。
作家冰心在《说生命》中说: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35岁可以是中年危机的开始,也可以是中年转机的序幕。
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拉开自我的闸门,每天都学一点新东西,探索一点新领域,打破一点旧常规。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