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人类的不断突破认知的极限之际,原本被认为的生存极限也就随之被我们不断的打破和重新定义了。
近日,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自然》就一项震撼科学界的发现曝了光:中国科学院的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岛-堪察加海沟的9533米的水下,就发现了迄今为止地球上最深的化能的合成的生命群落。
此发现将人类对生命的存在条件的认知也推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来。
9533米的深度,可谓说是“海沟之王”,其深度远超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科学家能深入如此深度进行探索,侧面也足以说明人类科技已经今非昔比,科学家采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超深的俯冲板块的极端环境中,发现了成片的管虫群落的蛤蜊床的踪影。
经过研究,发现他们竟然不是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吞噬上层沉降的有机碎屑为生,而是将海底渗出的硫化氢和甲烷等无机的化能直接作为其生存的主要能量来源。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那些浩繁的生物群落的生死之下所积聚的沉积层中,都活跃着数以亿计的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它们不仅将二氧化碳从地壳中将其从深处抽了出来,而且将其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的反应,将其转化为了可轻易将其将其从地表带走的甲烷,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甲烷的储库。
长期以来,我们就被一种传统的观念所误导——即深渊的生态系统主要是由表层的沉降的有机颗粒所支配的,但近来的新发现却直接地挑战了这一认知,指出化能的合成作用可能才是支撑深渊生命的核心的机制。
但最令人们惊讶的是,它们那一份神奇的适应性。要知道,在九千多米的深度下,相当于1.1万吨重量压在指甲盖上,如果人类在这个深度,早就被海水挤压成粉末了。而其体长的达30厘米以上的管虫直径的蛤类就可抵御其达20厘米的高压,同时其代谢的速率仅为浅海生物的十分之一。
或许正是生活的“低能耗生存模式”将为我们带来抗衰老、抗癌的科研突破:当我们还在人工的实验室中模拟着高压的生活环境时,自然界的生命早已在千百万年的演化中将最为完美的生存“解决方案”都给我们“揭开了面纱”。
伴随研究团队的不断发掘,已初步形成了“化能生命长廊”的假说,即全球的深渊海沟可能普遍存在着一种以化学能为主要的能量来源的特殊的微生物生命形式。就如木卫二那浩渺的冰壳下的液态海洋或土卫二那奇特的地下热泉一样,在这些地外的奇特环境中都能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成分。就连地球最深的黑暗世界都能孕育出如此丰富的生命生态系统,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远离了恒星的宇宙的黑暗海洋,是否也会孕育出与之相似的奇特的化能合成的生态系统呢?
不难发现,这一最新的研究从根子上地颠覆了我们对“生命需要阳光”的那一套既定之见。可谓从深海的火山到极地的冰盖,从火山的喷发到刚刚揭开的超深的渊底,地球一次又一次的将人类的想象力都打得体无完肤的突破性发现,无不深深地告诉我们:生命的韧性远远的就超出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而宇宙的奥秘也就永远比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所能预想的更深邃更神秘。
以深渊的发现为起点,我们将不仅仅地站在了原有的认识的肩膀上,更将开启了对真理的全新一瞥。对生命的极端之美的诟病,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产生了更深的思考:生命真的只存在于温暖的阳光下,还是也能在黑暗的深海中顽强地生长?对此,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