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瑞典,85%的民众对中国没好感,这个比例比美国、德国都要高。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瑞典曾是1950年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宜家、H&M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两家关系好了几十年。
两国隔着万水千山,没半寸领土纠纷,怎么瑞典人就对中国的负面观感就飙到了八成以上?
作者-水
一本书毒化了整个欧洲
先说说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
瑞典人对中国的偏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300年前就开始了。
18世纪有个瑞典生物学家叫卡尔·林奈,这家伙写了本《自然体系》,把人类分成四等,亚洲人被他安上了"黄种人"的标签。
更要命的是,林奈用拉丁词"luridus"来形容亚洲人,意思是蜡黄、病态、阴森森的。
要知道,在欧洲文化里,"黄色"早就和犹大联系在一起了。
象征着背叛、衰败、不洁,东方文化里代表皇权富贵的黄色,到了他笔下,成了个不祥的记号。
林奈这么干,或许是为了迎合当时欧洲抨击东方的潮流。
为自己的书博取眼球,却无意中给后世的种族偏见提供了"科学"弹药。
他的理论被广为传抄,甚至被德国学者布卢门巴赫"发扬光大",彻底焊死了"白人至上"的种族等级。
从此,"黄祸"论有了学术源头。
那抹病态的"黄",成了欧洲报刊书籍里嘲讽亚洲人的专属颜色。
这道偏见的伤疤,即便在二战后被反复批判,也从未真正愈合,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瑞典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潜意识里。
瑞典作为林奈的祖国,这份"遗产"自然没跑掉。
对亚洲的偏见从这儿扎根,影响了后来几代人对华认知,成了一种抹不掉的文化基因。
从穷亲戚到竞争对手
话说回来,历史偏见归偏见。
瑞典最开始对新中国还是挺友好的。
1950年率先建交,之后几十年关系不错,就像老师带学生,瑞典企业到中国赚钱,中国向瑞典学技术,双方都觉得挺划算。
那段日子为什么和谐?
因为关系模式很舒服:瑞典是"老师傅",中国是"穷学生"。
瑞典人看着这个听话好学的"穷亲戚",既能捞到实惠,又能满足自己"扶危济困"的道德优越感。
爱立信、沃尔沃在中国遍地开花。
到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67.3亿美元,中国成瑞典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
瑞典企业家们觉得自己找到了金矿,这种合作让他们觉得占了大便宜。
可这种
和谐有个前提——你得一直当学生。
当中国经济坐上火箭,从那个需要手把手教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瑞典人的心态彻底失衡了。
过去那个任劳任怨的代工厂,现在居然开始自己发光发热,甚至在产业链上跟自己抢饭碗了。
那种"我的蛋糕被你分走了"的失落感。
和"你怎么敢比我强"的错愕感,搅和在一起,发酵成了尖锐的敌意。
瑞典这种小体量的发达国家,对全球格局的变化尤其敏感,他们怕中国的崛起会挤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动摇他们引以为傲的福利社会。
这种心理落差,换谁都受不了。
更要命的是,这个"学生"还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跟自己平起平坐,甚至有时候还要指手画脚。
中国成了替罪羊
可是呢,仅仅是经济竞争还不足以解释瑞典人为啥这么恨中国。
更重要的原因,得从瑞典自己家里找。
这些年瑞典接收了上百万中东和非洲难民,好心办坏事,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这种"圣母心"在国际上赚足了名声。
却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犯罪率直线上升,福利系统快被拖垮,文化冲突越来越尖锐。
瑞典老百姓心里的火憋得快要爆炸,急需一个阀门来泄压。
这时候,遥远的中国就成了一个完美的靶子。
中国体量够大,可以被塑造成一个"巨大威胁",但又离得够远,绝不会真的上门来找麻烦。
瑞典的政客和媒体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地把中国当成了转移国内矛盾的"排泄口"。
只要枪口一致对外,炮轰中国。
老百姓的注意力就能从国内的烂摊子上挪开,还能顺便站上道德高地,指点江山。
指责中国,成了一门风险极低、收益极高的好买卖。
更绝的是,瑞典还找到了完美的借口。
皮尤2022年的调查显示,59%的瑞典人批评中国人权状况,只有34%视中国为军事威胁。
人权成了主要攻击点,瑞典自视道德高地,将人权作为核心价值对中国政策进行最尖锐批评。当今的世界舞台,主角就是中美。
瑞典作为美国的老牌盟友,选边站是道必答题,尤其是在它削尖脑袋挤进北约之后,答案就更清晰了。
2025-08-04,瑞典正式加入北约,这是铁了心要抱紧美国的大腿。
安全、科技、贸易,所有领域都紧跟美国的步伐,积极参与对中国的围堵。
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合唱"中国威胁论",瑞典不光要跟着唱,还想当那个嗓门最大、调门最高的领唱。
还要传给下一代吗?
说到底,瑞典对中国的敌意,是多股力量拧成的一根绳。
历史偏见、现实焦虑、政治站队,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编织了一张复杂的敌意之网。
短期内想解开这个结,确实不容易。
看看具体的行动就知道了。
2020年,瑞典成了全欧洲第一个把孔子学院彻底关停扫清的国家。
从2005年第一家开办,到2020年最后一家关门,瑞典用行动上演了一场公开的文化决裂。
2018年瑞典电视台的辱华节目,公然打出"禁止随地大便"的中文标语,极尽羞辱之能事。
H&M跟风抵制新疆棉花的那场闹剧,更是人尽皆知。
桩桩件件,都像一根根刺,扎在中国人的心上。
不过,这仇恨也不是铁板一块。
有意思的是,代际差异正在显现:18-30岁群体中对中国负面看法降至72%,但30岁以上群体仍维持85%以上负面态度。
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中国,认知比老一代更加多元化。
但专家预测,瑞典对华关系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善。
除非发生重大地缘政治变化或经济利益重新平衡,否则这种基于历史偏见、现实焦虑和政治站队的三重绑架状态将持续至少10-15年。
这提醒我们,小国的外交选择往往受制于复杂的内外因素。
瑞典这种"小国大国心态"的分裂现象很典型。
一方面渴望在国际舞台发声获得存在感,另一方面对大国崛起本能性恐惧和排斥。
这种心理矛盾在对华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当新一代成长起来,当历史的尘埃慢慢落定。
这张敌意之网,或许也会有松动的一天。
结语
三百年的文化偏见,现实利益的激烈碰撞,地缘政治的无奈选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编织了一张复杂的敌意之网。
短期内,这种基于历史偏见和现实焦虑的对立状态估计难有根本改变。但历史告诉我们,真相终将战胜偏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