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法一直被认为是法度,法度是书法创作中遵循的综合性规范与原则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技术要素,结合艺术创新与文化底蕴,实现“形神兼备”的创作目标。
法度作为一种准则,一直被多方位理解,其中不乏偏颇,从而对书法认知产生歧义,不但创作中错误百出,也难以接受创新变化,所以对法度的理解不但有助于书法创作,也有助于书法审美。
当今很多民众认为传统书法就是法度标准,所有书法创作都要严格遵循传统书法的样子,稍微掺杂些个人理解就被认为是不遵法度,其实这种理解就是非常片面的。
理解法度的第一个准则就是要将法度和艺术构思区分开,法度是书写的基本标准,艺术构思才是书法艺术升华的核心。
法度用来矫正书写的正确性,包括笔法、结字和章法等等层面,仅仅局限于这些层面绝对无法创作出高级的书法艺术,所以还需要艺术构思来展现个性和情感。
崔寒柏先生曾在一次讲解中谈到了法度,他说:“书写时毛笔要有变化,文字也有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限度,有道理的,这个变化的道理就是法度。”
崔寒柏先生接着说道:“不是王羲之书法当中那个字的样子叫法度,而是他为什么写出那个样的道理叫法度。所以知道了法度以后,就可以在法度的空间里驰骋了。”
崔寒柏先生对法度的讲解非常清晰的解答了当今普遍存在的理解误区,法度是书写的基本标准,书法是在法度的空间内进行的个性创造。
崔寒柏先生认为:书法不是将事先设计好的字形表现出来,字的形态在作者的脑海里面应该是一个拘于法度的模糊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状。
书写当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字的形态进行随机调整,调整的结果让整幅作品显得和谐统一,所以每个字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可能完全还原预设的形态。
这种调整就要靠个人的学养、审美水平和功力,以及当时书写的情绪状态,调整就将字以外的东西注入到作品当中的一个过程,从而呈现出个人风格特点。
崔寒柏先生的这番理论清晰的梳理清楚了法度与艺术展现的关系,法度是基础准则,艺术展现则无定法,要靠字外功夫的加持,遵于法度的随机应变才能够做到丰富但不越界。
崔寒柏先生告诫我们:学习古人应该注重对古人书法中法度的理解,而非机械的复刻古人书迹,一味的沉浸在对古人书迹的膜拜中,就无法给个人理解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
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塑造自己,而非还原古迹,没有个性的创造毫无价值,机械的复刻古人不如直接去欣赏古人。
要学会将古人作品当中的法度与个性进行解绑,学习其中的法度,借鉴其中的个性发挥,然后在创作中充分展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上乘佳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