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作还得给钱?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工作就是为了挣钱。
但最近,杭州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悄然出现。
这事听着离谱,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它提供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上班”的空壳,每天只需三十多块钱,就能换来一张办公桌和一天的“体面”。
两个月时间,该公司已有三十多名员工。
该公司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加入该公司?
30元买个工位,年轻人图啥?
周明是这里的常客。
每天早上八点半,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一杯豆浆两个包子,和真正的上班族一起挤进电梯。
刷门禁卡时,他甚至会下意识整理衣领——尽管这张卡只是老板给的临时通行证。
“我妈每天晚上都要视频查岗。”这个28岁的程序员去年被裁员后,一直没敢告诉家里。
在出租屋里待了半个月,母亲的电话越来越频繁,“是不是被开除了?”“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务员?”之类的追问让他喘不过气。
现在他每天花30块钱,在这里打开招聘网站投简历,中午和“同事”(其他客户)拼单外卖,下午五点半准时发一张窗外的夕阳照到家庭群,配文“今天又加班了”。
“至少能让我妈安心,也让自己保持点状态。”周明的工位上摆着台旧笔记本,屏幕保护程序是公司团建的照片——那是他P上去的。
像周明这样的“失业伪装者”占了客户的三分之一。
更多人是自由职业者:写文案的小吴受不了家里猫总跳上键盘,来这里找清静;做直播的小张需要专业灯光和背景墙,这里的直播间比家里布置得还像样;带娃的李姐更直接,“30块钱买一天清静,比请阿姨划算”。
老板王磊算过一笔账:400平米的场地月租4万,平均每个工位每天成本不到20块,收30块还能赚点。
“刚开始就是觉得好玩,没想到真有人天天来。”他本来做共享办公,去年招租率跌了一半,索性改做“假装上班”生意,反倒盘活了场地。
每天下午三点,公司茶水间总会热闹起来。
有人泡咖啡,有人热便当,还有人对着镜子练习面试话术。
大家心照不宣,很少打听彼此的真实情况,但偶尔也会交流“生存技巧”。
“拍工位照要斜45度角,显得空间大。”“说加班别超过八点,太假。”“家庭群发定位要选公司附近的咖啡店,显得偶尔摸鱼。”
这些不成文的规矩,都是客户们总结出来的“伪装指南”。
最绝的是个叫小林的姑娘,她在一家MCN机构做兼职剪辑,却告诉父母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
每周三下午,她都会霸占会议室,用公司的固定电话给家里打视频,背景里同事们的键盘声、打印机声都是现成的“音效”。
“我妈特别吃这套,觉得女儿在大公司当白领,特有面子。”
王磊发现,客户们的“演技”越来越专业。
有人自带工牌挂绳,有人会带两套衣服换着穿,甚至有自由职业者专门买了套廉价西装,就为了每天早上出门时让邻居看到。
“他们不是在骗别人,更像是在骗自己。”
有次一个客户面试成功,特意来公司办“离职”,还给大家买了奶茶。
“在这里待了两个月,每天假装上班,居然真的找回了状态。”他说这话时,其他客户都在鼓掌,那场面让王磊突然觉得,这30块钱卖的不只是工位。
当上班变成“角色扮演”
“假装上班公司”最吊诡的地方,是把“上班”和“赚钱”彻底剥离开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上班是为了挣钱”,但这里的年轻人花钱买罪受——按时打卡、遵守纪律、甚至主动加班。
有人每天写“工作总结”,有人周末还来“加班”。
“在家待久了会废掉。”这是客户们说得最多的话。
自由职业者小吴试过一个月不出门,结果昼夜颠倒,稿子拖到最后还没动笔。
来这里之后,朝九晚五的作息让他效率翻倍,“看到别人都在忙,自己也不好意思摸鱼”。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过,现代职场的本质是“用时间换身份”。
在格子间里待够8小时,就能获得“社会人”的认证。
当传统工作模式松动,越来越多人失去了这个认证渠道,自然会想办法“买”一个。
王磊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客户们很少在工位上刷短视频,即便聊天也会压低声音。
“好像这里有某种无形的规矩。”他们不自觉地模仿着真正的职场礼仪,就像演员入戏太深,忘了自己在表演。
有个失业半年的客户,在这里待了三周后突然崩溃。“我每天假装上班,可简历还是石沉大海。”
他把键盘砸在地上,哭着说自己像个小丑。那天所有人都没说话,默默收拾好东西提前离开,给了他独自发泄的空间。
后来在 “同事” 的推荐下找到了工作。
“假装上班”听起来荒诞,但对失业者来说,这是最低成本的缓冲带。
比起每天在家面对家人的焦虑,30块钱能买到24小时的安宁。
有客户算过账:一个月900块,比租单独办公室便宜,还能维持社交状态,“相当于给心理买保险”。
对自由职业者而言,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工作站。
咖啡馆每天消费50块还容易分心,这里30块能享受到专业办公环境,算下来反而省钱。
有个插画师在这里完成了整本绘本,“没有家里沙发的诱惑,效率至少高30%”。
王磊现在打算拓展业务,增加“职场培训”服务。
“有人想练PPT演讲,有人需要模拟面试。”
他发现客户们不满足于“假装”,还想借此提升自己,“这生意比我想象的有意义”。
杭州这家公司火了之后,北京、上海陆续出现类似的“假装上班空间”。
有人骂这是“自欺欺人”,也有人觉得“存在即合理”。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不都在“假装上班”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