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老师,您真的要走了吗?”村口,十几个村民围住了正在收拾行李的林远。
老村长走上前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林老师啊,您在我们村十年了,吃住都是我们村里供应的。”
林远抬起头,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怎么了?”他平静地问道。
1
2010年夏天,林远第一次踏进木棉村的土地。这里群山环绕,道路崎岖,离最近的县城都要走三个小时山路。
山路蜿蜒曲折,林远背着沉重的行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作为一名城市精英,林远原本在省城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年薪三十万,前程似锦,可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切。
“我要去支教。”当他对朋友们说出这个决定时,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
朋友们轮流劝他:“林远,你疯了吗?好好的工作不要,跑到山沟里去受苦?”
“那里条件那么艰苦,你能坚持多久?”
“等你在那里待几个月,就知道什么叫现实了。”
但林远心意已决。他清楚地记得那天看到的新闻报道,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打动了他。
木棉村的教育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学校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屋顶漏雨,桌椅残缺不全。
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林远的心情沉重得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墙壁上的裂缝清晰可见,几张破旧的桌子歪歪扭扭地摆放着。
孩子们大多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或者上山放羊。整个村子里,能认全字的人不超过五个。
林远挨家挨户地走访,劝说家长们让孩子回到学校。
“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在家帮忙干活。”一个家长不以为然地说。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识字也能活。”另一个家长摇头道。
林远看着这些渴望知识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他决定留下来,改变这里的一切。
第一件事就是修缮校舍。林远用自己的积蓄买来建材,和村民们一起重新搭建了教室。
他亲自上阵,和工人们一起搬砖运瓦。城里长大的手很快就磨出了血泡,但他咬牙坚持。
“林老师,您休息一下吧。”村民们看着他满手的血泡,有些心疼。
“没事,我们一起干。”林远擦擦汗水,继续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新的教室终于建成了。宽敞明亮,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漏水。
他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建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书架上摆满了他从城里带来的各种书籍。
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读物,从历史典籍到文学名著,林远几乎把自己的藏书都带了过来。
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书,一个个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每一页。
“老师,这本书里的小王子真的能和玫瑰花说话吗?”一个小女孩天真地问。
“老师,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另一个孩子好奇地问。
面对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林远总是耐心地解答。他发现,这些山里的孩子虽然见识有限,但求知欲却格外强烈。
林远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每天早上七点开始上课,晚上还要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他不仅教授语文数学,还给孩子们讲外面的世界。城市的高楼大厦,大海的波涛汹涌,这些都让孩子们充满向往。
“老师,我将来也想去看看大海。”一个男孩眼中闪烁着光芒。
“老师,我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另一个孩子兴奋地说。
林远微笑着点头:“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实现这些愿望。”
村民们起初对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还有些怀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被林远的真诚所打动。
每当有村民生病,林远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用他从城里带来的药品帮助治疗。
“林老师,您真是个好人。”村民们感激地说。
遇到农忙时节,他也会放下教鞭,和村民们一起下田干活。渐渐地,村民们开始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但林远总觉得村民们看他的眼神有些奇怪,好像在打量着什么。每当他询问,村民们都会笑着摇头说没什么。
特别是老村长,对他格外关照,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饭桌上,老村长总是“无意”地询问他的家庭背景。
“林老师,您家里是做什么的?”老村长一边给林远夹菜,一边漫不经心地问。
“您父母身体还好吧?在城里有房子吗?”
“城里的房子应该很贵吧?您家条件应该不错吧?”
林远起初以为老村长只是关心他,总是如实回答。他告诉老村长,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的退休工人,家里并不富裕。
“我父母都是工人,退休金也不高。”林远老实地说。
“那您为什么要来这里支教呢?”老村长追问道。
“就是想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事情。”林远真诚地回答。
但老村长的眼神中似乎有些不信,仿佛在说:“谁会相信你这么单纯的动机?”
2
时间一晃就是十年。在林远的努力下,木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从原来的一间教室扩建成了三间,还有了专门的实验室和图书馆。
林远不仅用自己的积蓄改善了教学条件,还想方设法为学校争取到了政府的援助资金。
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仪器设备,虽然不算先进,但对于这个偏远山村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进步。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林远在实验室里对学生们说。
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林远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些山里的孩子,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了。
最让林远自豪的是一个叫阿木的孩子,更是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
阿木是林远遇到的最聪明的孩子。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思维。
“老师,我想学计算机。”阿木曾经对林远说。
“为什么?”林远问。
“我想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里的孩子。”
林远被这个十几岁孩子的想法感动了。他专门买了一台电脑,教阿木学习计算机知识。
“老师,我将来一定要像您一样,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阿木临走时对林远说。
“我相信你能做到。”林远欣慰地点点头,这是他听过的最动听的话。
十年来,城里的朋友们多次邀请林远回去。有的公司开出了更高的薪水,有的朋友承诺给他更好的发展机会。
“林远,你在那里待够了吧?回来吧,我给你安排一个更好的职位。”老同事在电话里劝说。
“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你再不回来就跟不上时代了。”另一个朋友也在劝。
但林远都一一拒绝了。在他看来,这些孩子更需要他。
“我不能走,这里的孩子们离不开我。”这是林远常说的话。
每当有人问起他的选择,林远总是这样回答:“在城里,我只是千万个白领中的一个。但在这里,我可能改变几十个孩子的命运。”
然而,村民们对林远的态度也越来越复杂。表面上,他们对他很感激,经常送些土特产到学校。
但私底下,林远总能听到一些窃窃私语:
“这个城里人来我们这里肯定有什么目的。”
“听说城里来支教的都有政府补贴,还不少呢。”
“他家那么有钱,来这里图什么?”
“说不定是来体验生活的,等新鲜劲过了就走了。”
2020年春天,林远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突然病重,需要他回去照顾。
“林远,你妈妈在医院,情况不太好。”父亲在电话里哽咽着说。
“妈,我马上回来。”放下电话,林远的眼中含着泪水。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林远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知道,这一次回去,可能就不会再回来了。母亲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长期的照顾和治疗。
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他们还需要他的帮助。
林远在痛苦中挣扎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回去照顾母亲。
林远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地方。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听说林远要走,都显得很“舍不得”。
但林远敏锐地察觉到,村民们眼中的“舍不得”似乎另有深意。
他们的眼神中有一种奇怪的兴奋,好像在期待着什么。
特别是老村长,听说林远要走,脸上的表情变得很复杂。
“林老师,您真的要走了吗?”老村长问道。
“是的,我母亲病了,我必须回去。”林远回答。
“那学校怎么办?”老村长似乎有些紧张。
“我会联系教育局,让他们派其他老师过来。”林远说。
3
离别的日子到了。林远拖着行李箱,准备离开木棉村。
清晨的山村格外安静,只有鸟儿的啁啾声在山谷中回响。林远回头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地方,心中五味杂陈。
刚走到村口,就被一群村民围住了。为首的是老村长,手里拿着一张纸条。
“林老师,您这就要走了?”老村长的声音听起来有些颤抖。
“是的,我母亲病了,需要我回去照顾。”林远如实回答。
他环顾四周,发现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男女老少,足足有四五十人。
这个阵势让林远有些意外。按理说,大清早的,村民们应该都在忙农活才对。
老村长点点头,然后从怀里掏出了那张纸条。“林老师,我们算了一下,您在我们村十年了。”